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桂工学子深入古令屯座谈,共谋乡村振兴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7月14日15时,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山碧海,循迹八桂”社会实践团队抵达古令屯,在先锋驿站与驻村第一书记覃其文、莫书记开展座谈。双方围绕乡村建设、移民搬迁发展、基础设施改造等议题深入交流,重点探讨人与自然环境协调、人居环境优化及乡村振兴的规划与资源整合路径,为实践团队提供了基层治理的鲜活范本。
  座谈会伊始,覃其文书记直指乡村建设的核心痛点——产业路与入户路的升级难题。“过去连接农田的‘鸡耕路'只能通手推车,现在大部分路段硬化成水泥路,农机能直接开到田埂,但仍有部分区域没有覆盖。”他解释道,产业路和入户路推进很困难,莫书记补充:“从公共道路到村民家门口的最后两米,材料费加上人工费,对于移民安置区的村民来说确实难以承担”。
  “基础设施的长效维护成为讨论的另一焦点。以邻近的六大村为例,其公共道路、凉亭、文化广场等硬件设施总投入超千万元,但年均维护费用高昂。建设时上级拨款能解决大部分问题,可后续维修没固定资金来源。”莫书记感叹。
  谈及移民搬迁社区的发展,覃其文书记分享了治理古令屯的经验:“每年稳定的上级专项资金是关键,按20年规划分阶段推进,从住房改造到配套设施一步不落。”他描述的规划进程中,从饮水工程到电网改造,从建设养老服务中心到设立农产品集散点都有着详细介绍。先锋驿站的作用尤为突出,“既是党员活动阵地,也是矛盾调解站,去年化解了10余起邻里纠纷。”墙上的“党员责任区”公示牌,清晰标注着每名党员对接的农户范围。
  乡村旅游开发的潜力与瓶颈引发热烈讨论。六大村拥有天然喀斯特地貌和古村落资源,但前期测算显示,仅基础游客接待设施及旅游场地建设就需投入超1.2亿元。覃书记:“目前古令屯建设仍在初期,旅游项目开发仍需努力”。
  针对移民社区的治理创新,“半月谈”机制被多次提及。“每半个月开一次会,村民提诉求、干部给答复,去年收集的47条意见解决了42条。”莫书记自豪地说。后来还被县委采纳普及到各村成了“月月议事”。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六大村的实践颇具特色。“去年开展了多场山歌宣讲,把移风易俗编进歌词,比发传单效果好得多。”覃其文说。古令屯成立红白喜事会,规范了红白喜事办理的规模,数据显示村民红白喜事平均花费逐年降低,节俭理念逐步普及。
  座谈会最后,覃其文谈及驻村使命:“每届书记都像接力跑,20年前定下的规划,我们正在逐步落地。”他展示的另一成果是生态保护,洪水河沿岸的垃圾拦截网和污水处理池运转良好,水质连续5年达到Ⅲ类标准;70%~80%农户从事的养蚕业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桑叶种植覆盖全村55%的耕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对于未来,两位书记坦言仍有难题:基础设施维护资金缺口仍然很大,部分老年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积极性不高。“希望有更多大学生能带来新想法,哪怕是暑期实践提出的建议,都能帮我们打开思路。”覃其文的话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
  雨过后,团队成员与两位书记在先锋驿站前合影。实践队员在笔记中写道:“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产业路的每一寸硬化,是‘月月议事'的每一次倾听,这些细节里藏着真正的民生温度。”
作者:槐思淇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苏州大学学子三下乡:彩虹桥连“欣”与“辛”,开学一课润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