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河南理工大学实践团队双线服务“一老一小”: 笔墨寄情暖银龄,拓染传艺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5-07-15     阅读
       7月14日,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颐老趣伴,智绘童程”暑期社会实践队兵分两路,深入焦作市社区开展主题活动,以传统文化为纽带,精准服务“一老一小”群体,用青春力量传承文化根脉,传递人间温情。
笔墨探访:书香传递银龄关怀
上午9时,一队志愿者来到中华白云苑小区,探访了独居的书画爱好者吴老先生。队员们特意带去了提前临摹的山水画作,老人接过作品时笑意盈盈,随即兴致勃勃地从书房取出自己珍藏的书法卷轴和绘画习作,与大家分享创作心得,并回赠了两本亲笔批注的书画教程。
谈及书法,吴老先生兴致盎然,当场铺开宣纸,挥毫写下“神州腾飞”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赠予团队,笔锋间满是对国家发展的自豪与期许。他还耐心讲解起运笔技巧:“写‘腾’字要注意竖弯钩的舒展,像雄鹰展翅才有力道。”队员们也拿起毛笔尝试书写,老人在一旁逐一点评,从握笔姿势到墨色浓淡细致指导。这场以笔墨为媒的交流,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传统书画的深厚底蕴,更让独居老人感受到了来自青年一代的温暖与敬意。
(图为志愿者和老人的合照环节,刘梦冉摄)
童趣拓染:指尖绽放自然之美
 与此同时,另一队志愿者走进焦作建设科技园理工大社区,为辖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植物拓染体验活动。活动伊始,志愿者通过现场演示,向孩子们介绍了拓染这一传统工艺的原理——利用植物自身的色彩与纹理,通过敲打让其自然晕染在织物上。
 随后,孩子们跃跃欲试地从收集的枫叶、三叶草、紫苏叶中挑选心仪叶片,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固定棉布、摆放叶片、用木槌轻轻敲打。随着“咚咚”声此起彼伏,原本素净的棉布上渐渐浮现出清晰的脉络和深浅不一的绿意,有的像小蝴蝶展翅,有的似星星点缀,独特的自然图案让孩子们欢呼不已。现场笑语不断,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享受了创作的乐趣,锻炼了动手能力与想象力,更在指尖触感与色彩变化中,直观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与自然融合的独特魅力。
(图为志愿者帮小孩敲打植物画面,孙元峰摄)
双向温暖:青春实践的价值回响
看似一动一静、面向不同群体的两场活动,实则奏响了“敬老爱幼”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和弦。
对于社区长者而言,青年学子的探访和专注聆听,如同精神上的甘霖,有效纾解了独居生活的孤寂感。吴老先生在指导笔墨、分享心得时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其价值被看见、技艺被珍视的生动写照。这份“被需要感”和代际间的真诚交流,是赠予银龄群体最珍贵的礼物。
对于社区儿童而言,植物拓染不仅是趣味盎然的手工课,更是一堂生动的“自然与文化启蒙课”。在敲打叶片的实践中,孩子们的好奇心被点燃,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力得以提升,传统工艺的种子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然播下。这种寓教于乐的沉浸式体验,是激发文化认同感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青年学子自身而言,服务的过程亦是深刻的成长历练。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更是社区情感的联结者。通过亲身体验,队员们深化了对文化传承使命的理解,提升了沟通协作能力,更在实践中真切体悟到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价值与满足感。
传承与担当:绘就社区暖心图景
        “颐老趣伴,智绘童程”实践队精准把握“一老一小”的核心需求,以书画、拓染等传统技艺为桥梁,成功搭建了代际交流的温馨平台。孩子们拓印的不仅是叶片的形状,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初印象;老人挥洒的不仅是笔墨,更是对后辈的期许与欣慰。这场青春实践,让长者的智慧与经验得到传承,让孩童的活力与创意得以释放,让“老有所乐、少有所学、代际和谐”的美好愿景在社区落地生根,生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服务基层、弘扬文化、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这场双向奔赴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递,更是一次温暖的接力,让“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与“文化传承”的时代使命在社区土壤中深深扎根。
 
 
作者:刘梦冉 孙元峰 孟哲    来源: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颐老趣伴,智绘童程”实践队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实践绽星火,科学启童舟
  • 精神火种与科学之光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