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碳"索有蜀,"绿"动蓉城——成都大学实践队探访公园城市生态建设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碳”索有蜀,“绿”动蓉城——成都大学实践队探访公园城市生态建设新篇章
  2025年7月2日至3日,成都大学思政课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都公园城市建设 新时代的生态环境守护和低碳出游研究”项目“碳”索有蜀,“绿”动蓉城实践队在成都市多个公园开展了为期两天两条路线的社会实践活动。
  首日调研 生态修复与文化赋能的融合实践
  7月2日,实践团队深入三鱼萌狮文化村、三岔湖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核心区,探寻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的“蓉城经验”。
  上午,实践队首站抵达位于东部新区的三鱼萌狮文化村。这里将百年非遗“萌狮”文化与现代生态理念相融合,通过生态修复、农耕体验等打造低碳文旅示范点。队员们走访发现,村落采用太阳能路灯、雨水回收系统等绿色技术,并依托林盘院落保留原始植被。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村落转型不是大拆大建,而是用最小干预换最大生态效益。
  
图为实践队员在萌狮地址处记录。曲颖供图
  随后,团队奔赴有“天府明珠”之称的三岔湖。作为成都第二大人工湖,其水域治理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令队员们印象深刻。在三岔湖调研中,实践队将重点转向群众意见收集,通过“问卷+访谈”形式,探寻市民对生态旅游的真实需求。调研中,队员们还向游客发放问卷,倡导“无痕旅游”理念。“这里的生态保护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双赢”,队员朱同学感慨道。
  
图为实践队员在三岔湖附近调研。陈可供图
  下午,实践队登顶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核心区。作为成都“公园城市”地标,丹景台通过光伏发电、智能灌溉等科技实现近零碳排放。团队成员实地测量园区碳汇林数据,并采访工作人员,学习“山地修复—产业导入—市民共享”的生态开发模式。站在“城市之眼”观景台俯瞰,葱茏绿脉与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队员们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内涵。
  
图为实践队员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核心区对游客进行采访。陈可供图
  次日调研 城市发展与自然共生的创新探索
  7月3日,实践团队沿着“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兴隆湖公园—成都公园城市展示厅”的路线开启探索公园城市生态治理的另一篇章。
  清晨,实践团队来到成都“中央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深入山林观察植被生态,了解生态修复与保护的措施和成果。管理人员介绍,公园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提升了森林覆盖率,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也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团队随机采访游客,一位带家人来游玩的市民表示,“这里空气和卫生都很好,景色也美,很适合带着家人朋友来放松放松,吸收大自然的能量。”
  下午,队员们前往兴隆湖公园。作为成都科学城的生态核心,这里是公园城市生态治理的典范。团队沿湖边步道观察水生态系统治理,了解到通过生态治理工程,湖水水质稳定提升,成为众多候鸟的栖息地。采访中,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说,“兴隆湖环境很好,我们经常带孩子来这里玩,既能放松身心,又能让孩子亲近自然。”湖底8米深处的中信书店可以看书、休息、喝咖啡,吸引不少人打卡。一位在此阅读的年轻人表示,独特环境让阅读更沉浸,体验新奇。
  
图为实践队员合照范雪秦供图
  随后,队员们来到成都公园城市展示厅。在这里,通过案例、图片和视频全面了解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与实践成果。讲解员介绍,展厅定期更新建设成果和群众反馈数据,既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解窗口,也为政策优化提供参考。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改善城市环境,更是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通过两天的实地调研,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公园城市建设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意义。大家表示,要将调研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曲颖王鑫越)
作者:王锦燦、曲颖、王鑫越    来源:成都大学校团委宣传部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黔教传情启新程丨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三下乡活动暖润柳塘镇
  • 实践绽星火,科学启童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