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赴谢王小学开展支教活动:一堂课的温度,一群人的远方
7月6日清晨,巢湖市散兵镇的乡间小路上,几位年轻的身影带着鼓鼓囊囊的教具袋,踏着晨光走向谢王小学。他们是来自巢湖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他们要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别开生面的课程,用知识与陪伴,在夏日里种下一颗名为“热爱”的种子。
手工课上的“魔法”:羽毛球挂件里的创造力
“大家看,把羽毛球的羽毛拆开,再穿上彩绳,就能变成会跳舞的小挂件啦!”上午9点,程帅老师的手工课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拉开序幕。讲台上,他手里的羽毛球挂件轻轻晃动,彩色的流苏随着动作摇摆,瞬间吸引了全班的目光。
孩子们举着小手,眼里闪着跃跃欲试的光。分发材料时,他特意放慢速度,手把手教动作稍慢的孩子打结、穿线。当看到有个小男孩因羽毛总掉而急得皱眉,他蹲下身说:“别急,咱们像搭积木一样,一片一片慢慢来。”
下课铃响时,孩子们的课桌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挂件:有的串着小珠子,有的画着笑脸,还有的把羽毛染成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小姑娘举着作品跑到程帅面前:“老师,这个送给你,就像你今天给我们的快乐一样,会一直晃呀晃。”
科学课上的“尖叫”:实验里藏着大世界
“一个乒乓球能堵住瓶口,让水一滴不漏?”,李慧娜老师的科学探索课上,这个问题让谢王小学的孩子们充满好奇。
讲台上,李老师先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转,水流瞬间倾泻而出;随后她重新装满水,用乒乓球按住瓶口,再缓缓翻转——当手松开时,乒乓球竟牢牢贴在瓶口,瓶内的水像被施了魔法般纹丝不动!教室里顿时响起惊叹声,孩子们纷纷凑上前一探究竟。
“这是空气的力量。”李老师笑着解释,外界空气会给乒乓球向上的力,刚好抵消瓶内水的重量。她让孩子们分组体验,当孩子们亲手用乒乓球“锁住”水流时,兴奋的欢呼此起彼伏。
“原来空气这么厉害!”一个孩子举着乒乓球说。这堂生动的实验课,不仅让孩子们直观感受了科学原理,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
操场边的“招式”:八段锦里的精气神
少了往日的课本与粉笔,多了此起彼伏的口诀声。虞文莉老师正带领孩子们在室内练习八段锦,小小的空间里,一招一式间满是生机。
虞老师示范着,双手缓缓下垂,指尖轻触地面,动作舒展又温柔。孩子们跟着模仿,有的小身子弯成了“小虾米”,有的踮着脚努力够到膝盖,教室里不时响起咯咯的笑声。
由于天气太热的原因,小朋友们在室内上课,针对室内空间有限的特点,虞老师特意调整了动作幅度,将“左右开弓似射雕”改成原地扩胸,用“小燕飞”的比喻讲解“背后七颠百病消”。
20分钟的练习结束后,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泛着光。这堂在教室里开展的体质拓展课,不仅让孩子们活动了身体,更在互动与欢笑中,种下了热爱运动的种子。
夕阳西下,支教活动接近尾声,回程的路上,程帅看着手里那枚带着铃铛的羽毛球挂件,轻轻一晃,清脆的响声在风中散开。他知道,这一天的课或许短暂,但那些在孩子们眼里亮起的光,那些被种下的热爱与向往,终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生长,指引他们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对于这志愿者来说,这场夏日里的相遇,也是一堂生动的课——教会他们,微小的付出,亦能拥有改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