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安徽理工大学青村调色盘团队三下乡:千里奔赴渝州地,青春服务暖人心

发布时间:2025-07-17     阅读
七月的重庆,暑气蒸腾却挡不住青春的热忱。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青村调色盘团队的7名队员,带着对实践的期待与服务的初心,从淮河之畔的安徽淮南出发,跨越千里来到山城重庆,开启了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田间地头的助农身影,到退役军人家中的倾听与记录,再到社区课堂里的欢声笑语,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行动传递温暖,在服务中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
  
  田间地头搭桥梁:助农带货解难题,科技赋能促发展
  
  团队抵达的第一站,是重庆近郊的一处小番茄种植基地。刚走进温室大棚,成片的藤蔓间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小番茄,红的似玛瑙,黄的如蜜蜡,一派丰收景象。然而,基地负责人却满面愁容:“今年收成好,但本地销路有限,网上卖又不懂怎么操作,眼看着果子要熟过了头,急得睡不着觉。”
  
  队员们听在耳里、记在心上,当即决定“上手帮忙”。大家迅速分工:体能好的男生负责深入棚内采摘,女生则细心分拣、称重、装盒,确保每一颗小番茄都新鲜无损。盛夏的大棚内温度超过35℃,队员们的衣服很快被汗水浸透,额头上的汗珠滴进泥土里,但没人喊累——看着一篮篮装满的果实,想到能帮李大叔减少损失,大家干劲十足。
  
  采摘只是第一步,打开销路才是关键。队员们发挥年轻人的优势,立刻策划起“线上推广”方案:有人拿起手机拍摄小番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的短视频,配上“一口爆汁的夏日甜蜜”等活泼文案,发布到社交平台;有人搭建临时直播间,带着网友“云逛”种植基地,现场试吃、讲解口感,还设计了“买三送一”“产地直邮”等优惠活动。不到两天,就帮基地卖出了近500斤小番茄,订单从周边城市延伸到了安徽、四川等地。
  
  忙碌中,队员们注意到基地采用的无土栽培技术——藤蔓缠绕在定植架上,根系浸泡在特制营养液中,既干净又节省土地。“这种技术节水又高产,但很多农户可能不懂原理。”团队队长王同学说。队员们主动向技术员请教,结合专业知识整理出《无土栽培技术要点手册》,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营养液配比、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并帮基地拍摄了技术操作短视频,方便农户随时查看学习。“这些娃娃不仅帮我们卖了果子,还教了真本事,太实在了!”李大叔握着队员的手,笑得合不拢嘴。
  
  负责人为队员展示无土栽培小番茄(摄影:王卓)
  
  
  红色记忆永传承:倾听峥嵘岁月,守护精神财富
  
  “这枚军功章是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得的,当时我们连坚守阵地三天三夜,全班战友就剩我一个……”在退休军人秦炳南爷爷家中,92岁的老人抚摸着胸前的军功章,声音哽咽却有力。团队专程拜访了这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军人,听他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老人的家里陈设简单,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是他与战友们的合影。“这张照片边角都卷了,好多人脸都看不清了……”老人的话语里满是遗憾。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学过摄影的队员用专业设备翻拍照片,用修图软件一点点修复模糊的细节;擅长文字的队员则围坐在老人身边,逐字逐句记录他的讲述,从“如何在雪地里潜伏”到“战友递来的半块冻土豆”,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爷爷,您看,这张照片修好了,战友们的脸清楚多了!”当队员们把打印好的修复版照片送到老人手中时,秦爷爷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手抚摸着照片:“多少年了,我以为再也看不清他们了……”队员们还为老人制作了一本“红色记忆纪念册”,收录了他的故事、修复的照片和军功章的背后故事,并承诺会把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人。“你们愿意听、愿意记,我们这些老兵的故事就没白讲。”老人的话,让队员们更加明白传承的意义。
  
  秦老为队员讲述抗美援朝事迹(摄影:邹宜伶)
  
  
  社区课堂播火种:知识润童心,红色筑信仰
  
  活动的最后一站,团队走进了重庆合川久长街社区的“小课堂”,为20多名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融合知识与红色教育的“青春课堂”。队员们提前准备了丰富的内容:用乐高积木讲解桥梁搭建原理,让孩子们在拼搭中理解“力学平衡”;用矿泉水瓶、纸板制作简易“建筑模型”,激发他们对土木工程的兴趣。“哥哥,这个房子为什么不会倒呀?”“姐姐,大桥怎么能承受那么多车呢?”面对孩子们的提问,队员们耐心解答,课堂上笑声不断。
  
  除了知识讲解,红色教育更是重头戏。队员们把秦炳南爷爷的红色故事改编成动画短片,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讲述“什么是爱国”;组织“红色故事会”,让孩子们轮流分享自己知道的英雄故事;还教唱《如愿》,看着孩子们举起小手跟着节奏挥舞,眼神里闪烁着认真的光芒,队员们心里暖暖的。
  
  活动结束时,队员们为每个孩子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印有“爱国爱党”字样的文具套装、图文并茂的红色故事绘本,还有亲手绘制的“建筑科普手抄报”。“谢谢哥哥姐姐,我以后也要像秦爷爷一样,做个勇敢的人!”一个小女孩的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社区负责人说:“孩子们平时很少有这样的互动课,你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向上的力量。”
  
  队员与小朋友大合影(摄影:王卓)
  
  
  从淮南到重庆,千里奔波,队员们用汗水诠释担当,用真诚传递温暖。助农带货解民忧,让丰收的果实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记录红色故事,让英雄的事迹永远被铭记;课堂传知播火,让希望与信仰在童心扎根。青村调色盘团队的“三下乡”之旅,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青春与责任的相遇——他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大学生,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贡献着光与热。
作者:邹宜伶,郭柯林,王卓,徐文乐,张凯博,卢君宝,何思龙    来源:青村调色盘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攀峰1970米,对话晚熟芒果产业领航者李国田
  • 安徽理工大学青村调色盘团队三下乡:千里奔赴渝州地,青春服务暖人心
  • 趣味实验点燃科学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