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湖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追溯秦淮记忆、赓续金陵文脉、焕发古韵新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南京市,走进了南京市江宁区佘村,开启乡村文化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张宇文、熊子源、严方、李泉龙在带队老师柳婕的指导下,深入佘村明清古建筑群、乡村街道及田间地头,探寻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现状,感受乡村文化振兴的鲜活实践。
图为团队成员在佘村合影留念 熊子源 摄
一、漫步明清古村,触摸历史肌理
上午9时,团队以“古建筑保护技术与活化路径”为调研核心,对佘村明清古建筑群展开系统考察,从建筑细节中解码古村落的保护逻辑。
在潘家大院“五福堂”,成员们聚焦新增原木护栏,对于新增护栏,团队测量其高度与间距,结合游客流量数据分析,确认其既符合安全规范,又未遮挡建筑主体风貌,这种“保护与利用平衡”的设计思路被记录为“古建附属设施改造三原则”:安全性、可逆性、视觉协调性。
图为潘氏宗祠内建筑 张宇文 摄
潘氏宗祠的考察更具实证性。成员们通过观察新旧砖块拼接处的勾缝工艺,结合修复纪录片中“寻访3个月匹配老青砖”的案例,提炼出“原材料优先、工艺适配、时间成本可控”的古建修复物料标准。同时,对展柜中农耕器具的陈列方式进行评估,认为其“生活化场景还原”模式较传统分类法更易引发游客文化共鸣。
团队通过文献考证、技术测量与功能评估,梳理出佘村古建筑保护的“双轨模式”——物质层面遵循“最小干预、原材料优先”的修复原则,展示层面采用“生活化场景还原”的活化策略。这些发现不仅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与展示方案,更让团队掌握了“从细节实证推导保护逻辑”的研究方法。
图为团队成员探索明清古建筑 张宇文 摄
二、深耕乡村实践,感受文旅融合
下午,团队以“产业活化与生态保护的共生逻辑”为研究主线,将农文旅融合调研与环境整治实践相结合,解码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在“农耕体验”实践考察中,成员们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当地村民的务农劳作形式多样,春季采茶、夏季插秧,村子里的老茶园,就顺势开发了采茶体验,有些稻田平时闲置,便用来插秧。这样既不耽误正常种地,又能让闲置的土地和资源赚上钱、发挥文化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在佘村内进行农耕调研 严方 摄
午后的“守护古韵・洁净家园”环境整治活动,成为生态保护实践的鲜活样本。团队成员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分类活动,结合村民经验确立“选择性清理”原则,保留固土防侵蚀的植被,仅清除影响通行的杂物。这种“生态优先”理念也与《佘村环保手册》传播效果形成呼应。
此次调研佘村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古村落保护不是孤立的“修复古建筑”或“发展旅游业”,而是“物质遗产守护—产业文化活化—生态环境维护”的系统工程。从明清建筑的修复细节中,学会用实证思维解码传统智慧;从乡村实践的协同路径里,理解“精准利用、适度干预”的可持续发展逻辑。作为青年学子,传承文化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解码历史,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行动。
图为团队部分成员在南京市佘村村口的合照 李泉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