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播种希望,以行诠释担当
巢湖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赴巢湖市散兵镇谢王小学的系列支教活动圆满落幕。从7月3号至7月7号,志愿者们分批次走进这所乡间小学,用手工课的彩绳、科学课的实验、国学课的经典与体质拓展课的活力,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满知识与温暖的夏日记忆,也在实践中书写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课堂内外:特色课程点亮乡间童年
此次支教活动中,志愿者们结合谢王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与需求,精心设计了四大类特色课程,让每一堂课都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窗口。
手工课上,程帅老师带领孩子们用羽毛球制作挂件,秦淼老师教大家编织三丽鸥发绳。彩绳翻飞间,普通的材料变成了孩子们手中的“艺术品”,有人把作品送给老师,有人悄悄藏进书包,说要“留给爸爸妈妈当礼物”。这些充满童趣的创作,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让他们在专注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科学课上的“奇迹”总让孩子们欢呼雀跃。李慧娜老师用乒乓球堵住矿泉水瓶口展现了压强的作业,唐子豪老师则用湿卫生纸堵住瓶口,让孩子们亲眼见证“大气压强托住水流”的奇妙现象。“原来空气有这么大的力气!”孩子们的惊叹声里,藏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也埋下了探索科学的种子。
国学课上,宋佳慧老师通过PPT展示朝代图片,让孩子们在“看图猜朝代”的游戏中认识秦俑、唐三彩、《清明上河图》,在朗朗的《三字经》诵读声里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崇建颖老师教小朋友文化历史。当孩子们主动背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传统文化的种子已悄悄在他们心中扎根。
体质拓展课上,虞文莉老师把八段锦搬进教室,用“摘星星”“学射雕”的比喻让孩子们爱上传统养生术。一招一式间,孩子们不仅活动了筋骨,更在互动中学会了坚持与协作,教室里的笑声常常溢出窗外。
双向成长:志愿者与孩子共赴热爱
支教的意义,从来都是双向的奔赴。对于谢王小学的孩子们来说,志愿者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走出去看看”的向往。
而对于巢湖学院的志愿者们,这段经历更像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负责拍摄的张涵则用镜头记录下无数温暖瞬间:孩子们举着作品冲向镜头的雀跃、志愿者弯腰教孩子打结的温柔、课间时围坐在一起分享零食的欢笑……这些画面,成了志愿者们心中最珍贵的收获。
步履不停:让爱与知识持续传递
巢湖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负责人表示,此次支教活动是“校地联动”服务乡村教育的一次实践,未来将持续优化课程设计,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让更多大学生走进乡村校园,也让更多乡村孩子感受知识的力量。
离开谢王小学时,夕阳正为教学楼镀上金边。志愿者们挥手告别,孩子们追着校车跑了很远,直到身影变成小小的圆点。这场夏日的相遇或许短暂,但那些在课堂上萌发的热爱、在互动中滋生的温暖,终将像散兵镇的稻穗一样,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结出饱满的果实。而巢湖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脚步,也将继续向前,带着这份初心,走向更多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