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7月1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五育并举”呵护儿童成长,“老幼接力”守护非遗文脉——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与教育发展的现实路径——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枫火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博物馆的麟州城杨家将专题展厅,了解杨家将战鼓的历史文化渊源。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神木市博物馆门前合照陈静涵供图
麟州在现在是指整个神木县城,在古时麟州仅指杨家城,因为以杨业为代表杨家将在此占据长达百年,影响势力很强大。北宋名臣范仲淹在麟州时写下了的千古名篇《渔家傲·麟州秋思》。这首词让实践团成员们感受到当时作为边塞重镇、兵家必争之地的杨家城的边陲风光以及将士们思乡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怀。在王老师的介绍中,实践团成员们知道了杨家将主要是分为两批,一批是以杨业为代表外出南征北战的杨家将,另一批是以杨业的父亲杨弘信为代表镇守麟州城的杨家将。这两批杨家将都英勇骁战,保家卫国,开拓疆土。
实践团成员们在王老师的讲解过程中,也了解到中国女性伟大的母爱。老太君佘赛花,姓“佘”还是“折”。老太君父亲折德扆“折”,但老太君改名为佘。是因为佘赛花与杨业成婚后,他们的子孙大都埋骨于沙场,老太君觉得“折”不吉利而改为“佘”,想自己一人承受外来之灾,而让杨家子孙福禄有余。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姓氏是非常重要的,祖宗之法不可随意更改,但她却因为顾及子孙而改姓,这是多么让人们感动的伟大母亲。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这种精神不再束之高阁,而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图为实践团成员聆听王老师讲解 陈静涵供图
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还了解到许多其他小故事。比如说杨六郎不是他们族谱的第六个孩子,而是当时他们的敌人契丹族进行占卜,算出来第六颗星专克契丹族。契丹族有着尚武精神,他们即便在战斗中被打得落花流水,也从来不认为是自己实力弱,而是觉得对手实力太强。他们认为杨六郎打仗十分厉害,所以就称呼他为六郎,意为第六颗星星,满含着对对手的敬畏。这一刻,战鼓的回响仿佛穿越时空,将千年前的忠勇与今日的传承相连。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神木市博物馆 邵珥晴供图
还有杨家将独一无二的文学士杨畋,他的奏章被编入《宋名臣奏议》,这不仅体现了杨畋深厚的文化功底,更体现出他勇于直谏的忠臣特质。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朝皇帝广开言路、纳谏如流的政治风气,让人更加了解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生活。此次活动,让同学们更加清楚了杨家将战鼓的历史,也明白了如何去传播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被更多人了解、接受、喜爱、认可,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如今回望那面鼓,望见的不只是金戈铁马的往昔,更是一份穿越时空的感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精忠报国的赤诚不会褪色,舍生取义的风骨永远留存。这战鼓,早已化作一座无形的丰碑,立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提醒着我们: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