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践青春使命——在实践中洞察民情,于行动中筑牢防线
当青春力量遇见基层需求,当理论知识对接社会实际,西华大学“青春洞察国情,筑牢安全防线”实践团队以“三下乡”为契机,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贴近身边劳动者,通过趣味宣传、深度调研、创意传播等多元形式,在反诈安全宣传的实践中感知民情、体察社情、践行国情,用青春行动书写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社区一线:用趣味互动触摸民情温度
图1:热闹的电信防诈知识滚轴游戏
6月28日,金泉社区的广场上热闹非凡。实践团队联合耕心社工开展的“护平安筑安全防线”主题活动,让安全知识在欢声笑语中走进居民生活。套圈领奖区里,贴着反诈标语的矿泉水瓶成了“目标”,居民们在套圈的乐趣中,不经意间记住了“陌生链接别点”“转账前多核实”等防骗口诀;志愿者们则趁机讲解家庭用电安全、火灾逃生要点,将“说教”变成“互动”。

图2:通过问卷了解社区居民的反诈意识
在帆布包DIY区域,更是藏着对民情的细腻洞察。团队通过问卷了解到居民对反诈知识的需求差异——老年人更关注保健品诈骗,家长们在意儿童安全,年轻人则对新型电信诈骗更敏感。于是,空白帆布包成了“流动的宣传册”:小朋友画上卡通消防员,家长们写下“防骗口诀”,老人则将“养老诈骗防范要点”绘于包上。这种将知识与生活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居民收获了实用技能,更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基层对安全知识的需求,从来都藏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
食堂角落:以深度调研体察社情肌理校园食堂的后厨与窗口,藏着另一种“社会切片”。7月2日起,团队将目光投向身边的食堂工作者,聚焦他们可能遭遇的“工作诈骗”风险——这是对“社情”最贴近的观察。

图3:采用访谈方式和食堂阿姨交流情况
在四食堂,面对识字不多的叔叔阿姨,队员们放弃书面问卷,改用“聊天式访谈”:从“有没有遇过‘高薪招工’要先交押金”到“签合同时会不会细看条款”,慢慢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保洁李阿姨说起老乡被“虚假招工”骗去打杂的经历,打饭师傅提到“合同模糊被克扣工资”的无奈,这些鲜活案例让队员们意识到:基层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往往卡在“信息不对称”和“怕麻烦”的顾虑里。

图4:叔叔主动分享个人经历
而在年轻员工居多的五食堂,热烈的互动更显社情活力。年轻的哥哥姐姐们不仅主动分享“识别虚假招工”的经验,还提议“用情景剧宣传防骗知识”,甚至呼朋唤友参与调研。这种“从身边人看身边事”的调研,让队员们清晰触摸到:不同群体对诈骗的认知差异,恰恰是社情复杂性的生动注脚。
创意传播:让青春视角呼应国情需求从社区到食堂,实践团队收集的不仅是数据,更是解决问题的灵感。基于对社区居民、食堂工作者、青年学生三类群体的观察,他们将“反诈”这一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议题,转化为更贴近大众的传播形式。

图5:模拟电信诈骗

图6:视频末尾贴心建议
针对大学生群体,团队编排了校园防诈短剧,演绎“AI换脸借钱”“兼职先交押金”等高频骗局,用同龄人熟悉的语境揭秘陷阱;针对社区居民,帆布包上的手绘标语成了“行走的宣传栏”,让垃圾分类、文明养犬等社会治理议题随日常出行自然传播;针对食堂工作者,团队正整理《工作诈骗风险调研报告》,计划为后勤管理部门提供参考——这些行动,正是青年群体对“国家安全教育”“基层治理”等国情需求的鲜活回应。

图7:团队合照
从社区广场的套圈声,到食堂后厨的交谈声,再到短剧拍摄的欢笑声,西华大学实践团队的“三下乡”之旅,始终贯穿着“洞察”与“行动”的主线。他们在与居民的互动中读懂了基层对安全的渴望,在与劳动者的交谈中理解了权益保障的重要,在创意传播中践行了青年的社会担当。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堂深刻的“国情课”——让青春在贴近大地的过程中,真正读懂中国。
单位: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团队名称:“青春洞察国情,筑牢安全防线”暑期三下乡实践队
文稿撰写:李嘉依
图片摄影:李嘉依,唐城
团队成员:李嘉依,蔡鑫,王浩宇,刘得鑫,唐城,陈希苧,付仲森,马彬淳有,吕垚朋,陈旭
指导老师:王凤,杨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