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红色沙浦:肇庆学院春日载阳突击队对话历史,解码革命精神的时代回响
本网讯(记者卢彦邑 吕月金/摄制刘宇航 黄茹灵)“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部署,7月20日午后,西江沿岸阳光炽烈,肇庆学院春日载阳突击队踏上了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的红色革命领土。突击队队员带着对红色历史的敬畏与探索的热情,在这片镌刻着革命印记的热土上,开启了一场“寻找红色印记、感悟革命精神、激活时代红色精神”的深度实践之旅。

图为春日载阳突击队团体照
青砖灰瓦间的革命火种 沙浦镇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突击队在村民指引下走进坐落于沙二村的沙浦农民协会旧址。门楣上“沙浦农民协会旧址”的木牌历经风雨,漆皮斑驳却风骨犹存——这里正是上世纪20年代西江农运的重要据点。
“当时农友们就在这屋里开会,攥着拳头喊减租减息。”年过七旬的村民陈伯指着堂屋地面的凹痕说。展柜里,泛黄的农会章程上“保障农民权益”的字迹虽已模糊,却仍能窥见当年农民挣脱枷锁的决绝。随后,突击队队员们怀着对历史的深切敬意,走进“农民运动”主题展区。刚踏入展区,队员们便不约而同地放缓了脚步,原本轻声的交流渐渐沉寂。突击队队员的眼神都愈发坚定,那庄严肃穆的神情,像是在与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深刻体会着千百万农民挺直腰杆的呐喊中蕴含的磅礴力量。
院外石板路上,几个孩子追逐嬉闹,其中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突然停下:“我爷爷说,谢亚三就是在村里跟敌人拼过命!”童声清脆,恰是红色基因在新一代血脉中流淌的注脚。

图为沙浦镇农民协会旧址。刘宇航摄
在行走中触摸历史 突击队队员手持摄影机,镜头下,农协会旧址的青瓦与周边的农田、水塘,树荫下老人的笑脸相映成趣。“我们已经剪辑出3条短视频,里面既有从搜集协会旧址的历史镜头,也有如今沙浦村新修的文化广场、连片的果蔬种植地。”一位突击队队员擦了擦镜头上的汗渍,语气里满是期待,“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沙浦的红色故事,也看看这片土地现在的模样,让沙浦的声音顺着网络传得更远、更久。”
抵达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突击队队员迅速分组,对广场上纳凉的老人展开采访。很快,一位满面笑容的老人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她虽已至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当聊起红色文化时,脸上瞬间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也闪烁着别样的光芒。老人笑着缓缓讲述起当地曾发生的红色故事,那是革命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为理想信念拼搏奋斗的热血岁月。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先辈的敬仰和对那段历史的深刻铭记,队员们也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
图为春日载阳突击队队员采访老人。黄茹灵摄
红色土地上的新答卷 在沙浦镇政府办公室,工作人员翻出规划图向突击队介绍:“我们正把红色遗址保护和绿色发展捆在一起干。”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农协会旧址与千亩肇实种植基地被一条红色研学路线串联,图上标注着“农运课堂”“生态采摘”等节点。“至今为止,已经有18所学校的学生来这儿搞研学写生,城里游客也来了不少。”
党建办公室祝主任在为突击队召开的红色宣讲会上谈到:“当年农会为农民争土地权益,如今我们牵头搞肇实种植合作社,同样是为了让土地多产金、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说着,他轻按遥控器切换PPT页面,一组稳健上升的经济数据图表,清晰勾勒出当地发展势头向好的轨迹。
当夕阳洒落西江之畔时,突击队队员们站在环行路上回望沙浦。远处的农协会旧址在暮色中轮廓分明,近处的种植田里,晚归的农户正收起农具。从当年农军举枪抗争,到如今乡村振兴的实践,这片土地上的红色从未褪色。队员们在总结会上写道:“沙浦的答案,写在保护完好的旧址里,写在丰收的土地里,更写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此次实践活动中,突击队队员用文字、影像记录下沙浦的红色印记与时代新貌。突击队队员们表示,将持续关注沙浦发展,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让红色精神在青春实践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