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湖南工商大学“望山”青禾服务队在湘西州古丈县白溪关村党群服务中心活动室,组织开展“AI光影·时空摆渡”科技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科技是温情的纽带,梦想是未来的桥梁”为核心理念,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具象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让乡村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在互动中感受科技温度,锚定成长方向。
用AI修复老照片:让记忆在光影中重生 活动伊始,队员们以“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生活”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技术原理,并通过PPT演示AI修复图像的过程。随后,学生们在队员们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工具,将家中珍藏的老照片导入系统——有的是父辈年轻时的田间劳作照,有的是村口老槐树的旧影,还有的是早已搬迁的老屋模样。当修复完成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时,活动室里不时响起“太神奇了”“像新拍的一样”的惊叹。
“对乡村孩子来说,AI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能修复祖辈记忆、连接家庭情感的‘时光机’。”服务队负责人说,技术的温度,正藏在这些被唤醒的细节里。
图为学生们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尝试修复老照片 郭佳晨摄
用AI生成未来像:让梦想在时光中具象 如果说老照片修复是“回望过去”,那么“时空摆渡·未来家书”环节则是“对话未来”。队员们引导学生们在信纸上写下心中的憧憬:“我想当医生,让村里的人不用跑远路看病”“我要学农业科技,让稻田长出更多粮食”“我想造会飞的机器,带着家乡的特产飞向全国”……随着学生们的字迹落纸,队员们将他们的照片与梦想关键词输入AI系统。片刻之后,屏幕上陆续跳出“未来的模样”:戴着听诊器的“小医生”、操作无人机的“新农人”、穿着航天服的“工程师”……12岁的石同学看着屏幕里穿着消防服的自己,用力握紧拳头:“我一定要努力,让这个‘未来’真的到来!”
“乡村少年的梦想往往扎根于土地与生活,AI让这些朴素的愿望有了具体的形象。”队员说,当技术为梦想“画像”,抽象的憧憬便成了可追逐的目标。
图为学生们正在观看自己“未来的模样” 张慧敏摄
用证书承载期许:让种子在乡土中扎根 活动尾声,队员们为每位学生颁发了印有姓名与梦想关键词的“小小梦想家”荣誉证书。红色的证书上,“愿科技为翼,载梦远航”的寄语格外醒目。接过证书时,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其折好放进书包,仿佛捧着一份沉甸甸的约定。
“技术可以跨越山海,但真正的教育,是让乡村孩子相信‘梦想触手可及’。”服务队指导老师表示,高校开展乡村科技实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用技术搭建桥梁,让青少年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此次活动后,服务队还将持续通过线上课堂,为乡村青少年提供AI基础知识普及,让科技的种子在乡土中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