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是我国特色优势产业,肩负着支撑茶区经济、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而茶农作为茶产业链的起点,更是撑起产业发展的支柱力量。怀揣着对茶农生计的关切与热忱,2025年7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茶田守望”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潘家洼村、安家湖村、卜家村、汪家庄村等多个乡村,通过实实地走访、问卷访谈与生产观察,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日照绿茶核心产区的产业现状,以期为提升茶农生计韧性找到切实路径。
茶垄深处问收成,茶农手绘生计卷 抵达高兴镇后,实践队员迅速分赴各生产点,深入层峦叠翠的茶园,实地观察茶农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与茶农开展面对面交流。正值夏茶采摘时节,茶农们头戴草帽、身背竹篓,手指灵巧地在翠绿茶垄间翻飞。卜家村的茶农张大姐热情邀请队员体验采摘,示范如何识别一芽二叶标准的茶叶,强调品质把控是生计韧性的关键。实践队员细致记录茶农的收入结构、种植技术瓶颈及电商销售尝试,发现多数茶农依赖传统批发,利润微薄,而乡村振兴政策带来的合作社模式正逐步推广,茶农生计韧性有所提升。
“这片五亩茶园是1983年分的责任田,”王阿姨手腕翻转间,嫩芽已落进竹篓,“那会儿路没修通,收茶的骑着二八大杠来,一斤鲜叶顶多给八毛。”实践队员通过问卷调查得知,2018年该村每亩茶叶平均收入仅4000元左右,而2024年这一数字已增至8000元。当被问及变化原因,王阿姨指向村口的水泥路:“路通了,合作社的车直接开到地头,价也涨了三成。”实践队员通过问询茶农生计变化情况,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带来的显著成效,茶农账本数据的实质性增长,不仅直观印证了民生福祉的持续增进,更折射出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
图为实践队员在高兴镇茶园向当地茶农了解其生计状况,并进行问卷访谈。王晶 供图
联社聚力谋发展,产业链谱振兴篇 在“全面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的战略指导下,合作社模式应运而生,成为破解“分散茶农对接大市场”难题的关键。为深入研究合作社在解决此问题上的创新方法,实践团队前往名草茶叶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
“合作社统一收青,定级定价透明,再也不怕压价了!”在与实践队员交谈的过程中,潘大爷话语中透着踏实。茶农们告别了各自为战的模式,将鲜叶统一交至合作社。合作社的核心优势在于引入了标准化精制生产线。实践队员观察到,鲜叶依次经过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每个环节均有明确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规范。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统一加工不仅提升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也通过规模效应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合作社内评估茶叶质量,了解夏季鲜茶的市场状况。王晶 供图
科技赋能焕新机,青年筑梦归巢园 科技正深度融入茶产业的生产与管理环节。现代化茶厂机声轰鸣,实践队员在春雨茶厂负责人的带领下走近生产线,目睹了全自动摊青机、智能杀青设备和精准揉捻系统高效运转。负责人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这套数字化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确保每批茶叶品质稳定,比传统手工节省三成人力。”车间里,鲜叶经过标准流程蜕变为精品茶,通过亲历现代化车间,实践队员认识到科技如何将茶农的汗水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科技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确保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这是传统手工难以企及的。”实践队员胡雯雯表示。
科技赋能,也延伸至茶园管理,让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生机。高兴镇的茶园里,一盏盏灭虫灯悄然上岗,替代了刺鼻农药,生态种植理念得到推广;年轻茶农小王正在自家茶园进行直播:“通过电商平台,我们能直接面向消费者展示茶叶品质和制作过程,减少了中间环节,收益更可观。”这种“新农具”的使用,正吸引着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回归茶产业。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茶产业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焕发的科技活力与人才引力,这不仅是提升茶农收入的坚实支撑,更是构建可持续生计网络的关键一环。
图为实践队员在春雨茶厂负责人的介绍下学习茶叶的处理工序。王晶 供图
茶垄间的青春足迹,不仅记录着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彰显着青年学子的赤子之心,正如实践队员孔冰冰表示:“三下乡不是走过场,是用我们的专业和热情,让茶香飘得更远,让茶农们的日子更甜。”调研结束后,实践团队迅速投入到稿件撰写与报告整理中,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实用建议。岚山深处,茶香正浓,振兴路宽,日照茶产的蝶变,正映照着一个村庄乃至千万乡村在时代春风里拔节生长的未来图景。(通讯员 李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