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长安大学学子寻访格尔木七旬老党员,共悟“两路”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发布时间:2025-07-22     阅读
    在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幸福小区,75岁的蒙古族老党员特布登的家中,墙上的“党员示范户”标牌格外醒目。这位1977年入党、党龄即将满50年的老人,不仅见证了格尔木从牧区到现代化城市的蜕变,更用一生践行着“两路”精神,成为青藏公路与青藏铁路建设发展的活字典。 长安大学“陕青同行石榴情 • 逐梦两路砺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队带着对“两路“精神的崇敬,与这位亲历青藏公路发展的老人促膝长谈,聆听那段因路而兴的岁月故事。

  从牧区到新居,路通带来生活巨变
  “1983年冬天搬到这里时,哪有现在的好条件?”特布登回忆,过去出门全靠步行,如今,幸福小区2020年建成,水电齐全,180户蒙古族居民在此安家,自己出资1万多元就能住进有民族特色的新居。这一切变化,都源于脚下的路。
  作为土生土长的格尔木人,他亲历了青藏公路从砂石路到柏油路的升级。“以前送羊毛下山要走一整天,现在车开两个小时就到市区。路通了,兽医能及时上山打防疫针,羊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合作社统一流转草场,年轻人既能放牧也能返乡创业,连浙江来的援建项目都落户镇上了。”这一条条路,是“两路”建设者们以热血和汗水铺就的发展纽带,见证着“两路精神”如何打破地理阻隔,为格尔木带来生机。
  老党员的坚守:放牧也是建设,初心从未改变
  “我是放羊的,但党员的责任不能放。”特布登笑称自己的贡献藏在草原上。入党近50年,他见证了格尔木从公社时期的两间土房,发展到如今学校、卫生院齐全的城镇。“当年慕生忠将军带着人修公路,我们牧民就跟着送水送粮。”他说,党员就该像公路上的路标,永远冲在前面。
  如今,他的子女仍在山上放牧,延续着畜牧业的传统,而他则在小区里向年轻人讲述过去的故事。“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帮我们搞合作社,羊的品种改良了,防疫也跟上了,这都是新的‘两路’精神。”
  两路精神代代传,格尔木因路更兴旺
  “格尔木是因路而生的城市,我们的日子也是靠路富起来的。”特布登感慨,从当年骑马送信,到如今高铁、高速贯通,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不仅打通了物资运输的通道,更连接起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心愿。小区里蒙古族、汉族等各族群众和睦相处,节日里一起赛马、摔跤,就像公路与铁路并行,向着共同的幸福生活延伸。

  采访结束时,老人望着窗外的柏油路,眼里满是欣慰:“路会越修越宽,日子也会越来越好。这精神,你们年轻人要接着传下去。”“两路”不仅是交通线,更是承载希望的致富线、团结线,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精神,在这片土地持续扎根生长,激励着一辈辈人接续奋斗,也让长大学子真切触摸到“两路”精神跨越时代的温度与力量。

  此次寻访,长大学子不仅记录下格尔木因路而兴的变迁史,更从老党员的亲身经历中,触摸到“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脉动。他们将带着这份精神,在未来的交通建设学习与实践中,续写“两路”新篇,让“两路”精神随青春力量,在更多通途上熠熠生辉。
作者:马亚宁    来源: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科普添趣味 作业暖童心——河图之“Mg”实践团黄家铺社区微生态赋能行动
  • 丹河示范园探秘:雄蜂授粉、天敌治虫,绿色双A蔬菜这样炼成
  • 山东学子三下乡:探秘智慧菜园,青春力量助农兴
  • 长安大学学子寻访格尔木七旬老党员,共悟“两路”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 解码千年“大救驾”,食生学子赴大救驾文化承载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团队开展“暖心陪伴,文化悦心”老年关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