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社会职能,7月22日,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红炉薪传,饼‘承’食安”社会实践团赴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实践团充分发挥食品学科专业优势,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传统食品创新升级等主题,以实地考察、技术交流为路径,开启校地协同赋能乡村发展的新篇章。
一、食品安全宣讲进乡村 传统文化赋能产业振兴
实践团首站深入汪沟镇闵家寨村,开展夏季食品安全宣讲活动。活动筹备阶段,实践团成员精心设计调查问卷,与村民面对面交流,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当地居民的食品安全认知现状,并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宣讲,通过生动案例,重点讲解了食物中毒预防、食品科学保藏等实用知识,还与村民进行互动问答,现场气氛热烈。
(图为实践团宣讲后与村民合影 周津羽摄)
宣讲结束后,闵家寨村党总支部书记闵祥普带领实践团队参观村史馆及闵子祠。在村支书的讲解下,了解到笃圣闵子骞孝道文化。以文化为指引,为健康食品赋予精神内核,推动传统产业与文化传承双向赋能。
二、三企联动探新路 健康产业谱新篇
实践团重点走访了三家特色食品企业,深入了解大健康产业发展情况。
在山东北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自动灌装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展现了现代化的生产实力。公司总经理杨林超为实践团详解“谷状元粥”制作工艺,从原料筛选到熬制,严守品质高标准原则,秉持大健康理念。
企业实行“基地+公司+代理”合作社模式,构建从采购到加工再到销售全流程质量体系,既保障原料可控,又带动基地产业规范化,为产品品质与产业协同发展筑牢根基。
(图为实践团于北粮农业合影 周津羽摄)
临沂天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了与青岛农业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成果。企业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学科和实验条件等资源优势,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精准对接市场健康需求,诠释“校地企协同”的创新活力,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样板”,在动物食品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东华兴食品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模式,打造健康肉鸭养殖体系。该模式下,公司统筹、农户养殖、基地保供、合作社协调,实现管理规范、风险可控。养殖有标准、销售有渠道,还计划开发即食鸭肉新品延伸链条。
这种合作社运营模式既带动农户增收,又为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可复制经验”,破解产业分散、风险难控痛点。
公司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龚国强还与实践团成员开展座谈会,针对目前发展状况,聚焦生产处理、运营销售、健康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深入探讨,凝聚校企智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探寻新路径。
(图为实践团于华兴公司开展座谈会 周津羽摄)
(图为实践团于华兴公司合影 周津羽摄)
三、产业融合促振兴 合作共赢谋发展
调研发现,三家企业虽产品各异,但合作社类经营模式成为共性“引擎”。山东华兴的“四维联动”、山东北粮的“基地协同”,均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企业降本提质、农户增收致富、产业协同发展”多方共赢。这种模式打通产业链条,激活乡村经济活力,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四、问卷走访察民情 数据支撑助发展
实践团在推进食品安全宣讲与调研工作期间,组织成员分组深入多个社区,以问卷调研形式,系统了解当地居民对传统煎饼制作与认知。
问卷内容涉及煎饼选购习惯、营养认知、消费偏好等多个维度。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居民反馈,并详实记录相关建议。过程中,实践团不仅直观感受到居民在煎饼消费与生产环节的实际需求,更从居民的鲜活经验与务实建议中,深化了对煎饼产业发展痛点的理解。
此次走访回收128份有效问卷,所获数据也为后续精准实施技术帮扶与产业规划奠定了扎实基础,也让高校服务更紧密对接乡村实际需求。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问卷内容 周津羽摄)
此次调研实践,是“红炉薪传,饼‘承’食安”社会实践团扎根乡村、服务振兴的生动实践。从食品安全科普到产业模式解码,高校力量深度融入乡村发展。未来,随着校地企合作深化、产业园发展迅速,汪沟镇大健康产业将持续释放活力,为乡村振兴书写“产业兴旺、人民富足”的答卷,也为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青农样本”,让“以食为媒”的振兴故事,在更多乡村延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