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伴七彩假期 筑彩虹人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走进长武县,专程拜访全国道德模范梁增基,在与榜样的深度对话中,探寻奋斗密码,感悟奉献真谛。
“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种好麦子。”初见92岁的梁增基,这位扎根黄土高原几十年的农业科学家,脸上沟壑纵横,眼神却依旧清亮。从青年时代响应号召来到偏远农村,到培育出“长武131”等多个耐旱高产小麦品种,让千万亩贫瘠土地实现增产,梁增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诠释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
苦土生执念,从未动摇育种心
1961年,刚从西北农学院毕业的梁增基,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来到了长武县农技站。这里的土坯房、脊薄多灾的耕地和老乡们缺粮的窘境,成了他心中最深的牵挂。
有人问他,在基层几十年,有没有过动摇?梁增基总是坚定地摇头:“从来没有。”育种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最初引种外地良种屡屡“水土不服”,1964年推荐的品种因锈病大减产,但这些挫折从未让他退缩。“引种不成咱就自己育!”他骑着自行车跑遍长武的沟沟壑壑,摸透了这片土地的“脾气”。
七十年代初,“长武7125”“长武702”成功培育,此后1984年、1989年、2001年,一个个新品种接连诞生。“成功总在前面等着,为啥要动摇?”梁增基的话语里,是对育种事业的执着,更是对土地的深情。
难事分轻重,自己的坎自己迈
育种路上困难重重,梁增基有一套自己的“解题思路”:“困难分两种,能解决的就死磕,解决不了的就不碰。”
没有试验地,他从农场借来两亩田;没有资金设备,就用棒槌脱粒、自糊信封存种子;缺少品种资源,就写信向全国科研院所要。“国家和党信任我,我从不提要求,自己的事自己扛。”他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再大的坎,咬咬牙就过去了。这份不等不靠的韧劲,让他在旱塬上扎稳了脚跟。
苦出身知苦,基层便是我的家
初到长武,有人担心他适应不了艰苦环境,梁增基却笑说:“我从小就苦过来的,没啥不适应。”
八岁时,他跟上村里的孩子在地主的山上砍柴被追,摔倒后手腕被刀刃划开个大口子,没钱看医生,就找农村的草药医生,割草𬭯的小口子就自己采草药咬烂敷帖。梁老回忆起往事还向实践队员们展示了自己的伤口。这份童年的艰辛,让他对长武乡亲们的困境感同身受。“看到他们缺粮,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正是这份共情,让他把长武当成了家,把培育良种当成了这辈子最该做的事。
逆境创财富,寄语青年扎基层
如今,不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对下基层望而却步。对此,梁增基有自己的理解:“人活着,是要给社会创造财富,而不是只想着享受财富。”
在他看来,大城市发展完善,更多是享受成果的地方;而艰苦的基层,才是创造价值的沃土。“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能做出实实在在的事。”他以长武为例,当年亩产几十斤的薄地,如今在自己培育良种的助力下产量可达400-500公斤,原来土地全部种粮不够吃,如今单产提高了,可腾出过半土地发展经济和各种社会事业,这便是落后地方创造的财富。“如果大家都去享受现成的,谁来建设落后的基层?社会又怎么发展?”朴实的话语里,藏着一位老科研工作者对青年的期许。
如今,92岁的梁增基仍未停止科研。风吹过麦田,掀起金色的波浪,那是他用一生心血浇灌出的希望。这位把根扎在旱塬的育种专家,用行动诠释了真正的价值从来都在脚踏实地的坚守里,在为这片土地创造幸福的执着中。
图为实践队员与梁增基合影
实践队员们从梁老朴实的话语中明白,榜样并非遥不可及,他们的力量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共产党人远大的精神追求。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特别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以愚公移山的斗志、滴水穿石的毅力不懈奋斗,奋力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供稿人:刘嘉文 崔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