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开展“青年以‘言’筑梦陇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文理学院组建了“语通山海情·言筑陇乡兴”青年实践团。团队由班主任刘籽晨、朱军伟,语言文字规划研究专家、三级教授王云江以及语文教研室专任教师李东毓担任领队,带领8名优秀学生代表于2025年7月22日-28日赴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乡镇开展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实践团通过参观研学、实地调研、关爱儿童、青春助农等方式,开展了“推普+语言调查”“推普+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推普+技能培训”以及“推普+数字语博”等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为礼县的乡村发展和农业推广注入青春活力。
第一章 以语言文化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青年实践团奔赴甘肃秦文化博物馆,开展“走进大秦”社会实践文化研学活动,探索“秦文化传承+普通话推广”双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作为解码秦早期历史的核心阵地,承载着秦人发祥地的厚重底蕴。这里的一件件文物,是历史的无声见证者—从秦非子牧马立功,到秦襄公始封诸侯,千年岁月沉淀的尚武进取精神与多元文化融合脉络,都在馆藏文物中一一呈现。此次活动,正是青年实践团推普实践的关键一环。


活动现场,指导老师们以大秦文明为脉络,系统梳理秦文化发展轨迹与文字演变历程。指导教师用标准普通话作桥梁,让文物“开口说话”。晦涩的古文记载,经普通话的解读变得鲜活可感,历史文脉与语言活力实现深度共振。
古老秦文化,正借推普实践在新时代乡村焕新,以研学为笔、普通话为墨,书写着语言文化赋能乡村的崭新篇章,让历史底蕴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为更多乡村探索文化振兴之路提供生动样本。
第二章 以语言课程共绘乡村教育未来 洮坪镇山河小学杨校长热烈欢迎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队的到来,认为此次跨越千里的相聚,既是对山河小学推普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关注,也为全校6个年级50余名学生搭建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

王老师以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从学校扎根职业教育的坚守,到如今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蓬勃态势,再到依托杨凌示范区平台在产学研融合上的创新探索,展现了学校“立足农林、服务乡村”的使命担当,并强调推普既是文化工程,更是为乡村产业赋能的重要抓手。

青年实践团精心设计的"学生推普成长营"让校园焕发新的生机。"小小金话筒"课堂上,孩子们利用彩色卡纸和毛毡球等材料制作自己的专属小话筒,在"经典诵读"环节不仅积极参与李老师“你问我答”的趣味互动,还字正腔圆地朗诵《咏鹅》、《望庐山瀑布》等经典古诗;绕口令环节更是笑声不断,“四是四,十是十”的清脆童声在校园里回荡,孩子们涨红着脸练习的认真模样,成了最动人的风景;“童声传译”小游戏中,孩子们用“翻译”传递词语,一来一往间,不仅锻炼了语言能力,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青年实践团不仅将普通话的种子播撒在山河村的土地上,更用青春力量诠释了“教育帮扶”的深刻内涵。未来,这份跨越千里的情谊将继续生长,让普通话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山区孩子的梦想乘着语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章 以语言调研打通乡村沟通桥梁 课堂之外的实践团分成四个小组,脚步延伸到了山河村的家家户户。成员们带着“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的调查问卷和宣传手册,用亲切的普通话与村民们拉家常、做调查。
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实践团成员耐心讲解普通话在求职就业、外出务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一张张问卷、一本本手册,不仅收集到了真实的基层声音,更让“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的理念悄悄走进了村民心里。


第四章 以语言帮扶落实乡镇民生实事 为有效缓解少年儿童暑期“看护难”问题,青年实践团联合礼县团县委开展“红领巾”爱心托管班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儿童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推普主题实践课程。

志愿者们精心设计课程内容,聚焦“语言认知-方言辨识-实操训练”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们认识语言的魅力,理解普通话的重要性。课堂上,志愿者先从中国七大方言区分布谈起,结合孩子们熟悉的“礼县话”与普通话之间的语音、词汇差异,通过你问我答、趣味互动、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开口、大胆表达,激发他们“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的语言意识。

为了增强课堂趣味性与儿童的参与感,志愿者们还带来了“手工+绘画”双结合的创意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使用五彩扭扭棒制作出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小作品——有惟妙惟肖的棒棒糖、调皮可爱的火柴人,还有小动物、小花朵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图案。这些趣味手工,不仅锻炼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也通过一对一互动交流,进一步锤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绘画环节,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用画笔描绘心中“普通话”的模样,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跃然纸上,也让“推普”的理念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青年实践团以语言为媒、以服务为桥,真正将“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在儿童心田播下语言文化的种子,也用青春担当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温暖与活力。
第五章 以语言技能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结合药物与化工学院志愿者的专业特长,青年实践团前往国药集团下属的大黄产业园开展了一场“推普+职业技能”的实践活动。

活动中,团队志愿者通过与基地工作人员的积极沟通,用规范、流利的普通话交流日常工作与种植知识,既传递了语言规范意识,也为后续交流打下良好基础。
在中药材“淫羊藿”的种植方面,志愿者们与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入探讨。企业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淫羊藿”的生长习性、种植技巧及标准化管理流程,药物与化工学院的志愿者们也踊跃分享了在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双方在互动中加深了对这一中药材种植的理解。

劳动教育环节,志愿者们主动帮助清理基地杂草,并积极向基地务工人员推广普通话。在为“淫羊藿”的健康生长营造更适宜环境的同时也切实体验了种植工作的辛劳与意义。
活动尾声,基地工作人员热情赠送西瓜,来自甘肃礼县人的淳朴情谊溢于言表。此次活动不仅仅推广了普通话,更在实践中增进了对中药材种植的认识,实现了学习与劳动的双重收获。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实践活动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服务中成长,用语言的力量服务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青春活力。活动虽已结束,但推普兴乡的使命常在。让我们以此为起点,持续关注乡村语言文化建设,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通向更广阔天地的纽带,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下来我们来看看青年实践团志愿者们的活动感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