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赴陕西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四市黑臭水体调研暑期社会实践于2025年7月16号赴咸阳市下设县村开展调研。2025年7月16日,本团队咸阳1小组分别前往泾阳县三渠镇三渠村,泾阳县三渠镇武寨府村,泾阳县云阳镇张屯村,三原县城关街道申家村,三原县城关街道和平村,王桥镇屈家村,兴隆镇白王村,泾阳县王桥镇屯杨村等村镇进行环境调研。
七月的关中平原,暑气蒸腾,玉米叶在热风里翻卷。一支青年实践队带着采样瓶和记录本,走进泾阳、三原的八个村落,用脚步丈量乡村生态的真实模样,在与水源、土地的近距离接触中,勾勒出基层环保治理的生动剪影。
污水与清泉:两重水样里的民生关切 泾阳县三渠镇三渠村的午后,水泥排污管在阳光下泛着热气,浑浊的水流裹挟着菜叶、泡沫从管口涌出,在渠边积成浅浅的水洼。实践队员半蹲在路边,将采样瓶倾斜着沉入水面以下,避开表层漂浮物,瓶身很快附上一层薄薄的泥垢,据实践成员回忆“第一个地方去了之后有污水,黑臭水体,然后有异味臭味”。不远处,村民李大叔扛着锄头经过,驻足观察片刻后开口:“这水以前直往地里排,麦子长得矮半截,你们来测测,是要帮咱想办法?”他黧黑的手掌在裤腿上蹭了蹭,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期待。
十公里外的白王村,景象截然不同。村口深井抽出的水流汩汩注入蓄水池,透亮得能看见水底的细沙。负责管水的王大爷拧开铸铁龙头,接了半瓢水仰头喝下,喉结滚动间溅出几滴水珠:“咱这水甜,浇出来的苹果也是甜的。”队员们将采样瓶反复冲洗三遍,才盛满这汪清水,瓶壁上挂着的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不远处的果园里,套着纸袋的红富士压弯枝头,叶片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对比三渠村的污水与白王村的清水,不过几十公里的距离,却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水源,不同的处理方式,会结出完全不同的“果实”。环保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就藏在每一根排污管的走向里,藏在每一口水井的水质中,藏在每一棵果树的长势上。
填埋场与新尝试:基层治理的破与立 三原县城关街道申家村的绿色防尘网,在黄土地映衬下格外醒目。这片规范填埋区边缘,村支书踩着没过脚踝的杂草指向地底:“以前是露天大坑,生活垃圾混着养殖场废料,夏天臭得能熏跑麻雀。”他脚边的防渗膜边缘,还残留着些许深褐色的渗滤液痕迹。远处的处理站里,机器嗡鸣着运转,经过处理的液体顺着管道排入市政管网,“规范了,但要根治还得靠技术。”
脚步丈量间的成长 夕阳西下时,实践队抵达泾阳县王桥镇屯杨村。队员们坐在老槐树下整理记录,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实践内容:武寨府村污水于地下并生长类似青苔状生物,云阳污染较重并伴有严重异味……纸张边缘还沾着泥土和草汁。
在这次实践和与当地村民的交谈中,团队了解到农村产生的环境原因主要是农村地区环境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监管体系不完善,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并且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缺乏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环保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容易做出污染环境的行为;农村缺乏完善的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污水等大多直接排放到周边环境,未经处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农村地区垃圾产生量逐渐增多,但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体系不完善。许多垃圾被随意丢弃在路边、沟渠、坑塘等地,不仅影响村容村貌,垃圾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渗入土壤和水体……
车窗外,暮色中的村庄渐次亮起灯火。实践队的采样瓶里,不同质地的水样在颠簸中轻轻晃动,映出窗外掠过的树影。这些水样将被带回实验室进行精密分析,但比数据更厚重的,是队员们鞋上的泥痕、笔记本里村民的话语,以及对乡村生态治理最鲜活的认知——在关中平原的田野间,环保治理正从抽象概念,化作排污管的走向、芦苇丛的长势,以及村民们日渐清晰的环保意识。作为环境人,大家更应投身农村环保事业,普及环保知识,助力完善环保设施,为乡村重焕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