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赴陕西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四市黑臭水体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继续赴咸阳市下设县村开展调研。本团队中的咸阳二小组分别前往了永寿县马坊镇下孙家村,乾县城关街道北街,乾县新阳镇三星村,乾县阳洪镇阳洪镇街区等村镇继续进行环境调研。
当七月骄阳炙烤着三秦大地,实践团伙伴们背起采样器具与调研问卷,踏上了这段意义深远的征程,这不仅是一次专业认知的淬炼,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社会责任课,让“守护碧水”的信念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
直面乡镇污染痛点 踏入永寿县马坊镇下孙家村,服务区厕所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的景象,给我们上了沉重一课。这看似是一个点的污染问题,却尖锐地折射出部分乡村地区基础环境设施的严重缺失,特别是人流相对集中区域污水的“无处可去”。它并非技术难题,而是规划、投入与管理意识滞后的体现。这种直排,不仅污染了周边土壤和水体,更对村民的居住环境和潜在的地下水源构成威胁,是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中亟待填补的“洼地”。这警示我们,乡村振兴不能只关注“面子”,更要夯实“里子”,尤其是涉及基本民生和生态安全的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必须纳入优先建设序列,避免因小失大,让“方便”之处不再成为环境的痛点。
北街污水收集的“半截子”工程 在乾县城关街道北街,通过明渠收集污水却缺乏后续处理设施的情况,暴露了污水治理链条的断裂。明渠收集本身,相较于无序排放已是进步,它体现了初步的收集意识。然而,“只收不治”使得污染仅仅发生了位置转移,最终汇入水体或渗入地下,本质问题并未解决。这如同建好了“引水渠”,却没有“净化池”,收集的污水最终仍是污染源。这凸显了乡村污水治理中一个普遍性的困境:包括管网和明渠的前端收集系统与后端处理设施的建设不同步、不配套。它提醒我们,污水治理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从“收集-输送-处理-排放/回用”形成闭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个治理工程的失效,甚至可能因集中收集而加剧局部污染。
农村污水处理现状与实践 相较于前两处,乾县新阳镇三星村和阳洪镇街区配备并运行的污水处理设施,如同暗夜中的星火,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水环境改善的切实希望和可行路径。
这些设施的存在,证明了即使在村镇层级,通过小型一体化设备、人工湿地等适宜的工艺实现污水有效处理是可行的。它们不仅仅是硬件,更是当地重视环境治理、努力提升人居质量的象征。亲眼看到经过处理的、相对清澈的出水,是对我们专业所学价值最直观的肯定。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也印证了技术下乡、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对于解决广大农村地区污水问题的关键作用。它们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基层的重要支撑点。
从参差到协同:乡村水环境治理的任重道远 一日之内,四个村镇,三种截然不同的污水处理现状,生动勾勒出当前乡村水环境治理参差不齐的复杂图景。这深刻揭示了治理工作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它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持续的运维保障、科学的技术选型以及有效的监管机制。
三星村和阳洪镇的案例提供了宝贵的示范,但如何将这种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如何破解资金、技术、管理上的瓶颈,特别是如何确保像下孙家村、北街这样的“洼地”也能尽快补上短板,实现全域覆盖和有效治理,是摆在管理者和社会面前的严峻课题。这不仅考验治理智慧,更考验着推进城乡环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决心与行动力。作为环境学子,我们深感责任在肩,唯有深耕专业,未来方能更好地服务于这片土地上碧水长流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