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西建大学子三下乡有感:踏遍陈仓绿土,践行生态担当

发布时间:2025-07-31     阅读
        七月的宝鸡,秦岭余脉自南向北延伸,裹挟着温润的气流穿越山谷,在渭水之滨铺展开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夏日常见的阵雨过后,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这座地处关中平原西端的城市,既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历史厚重,更有“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织的生态灵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赴陕西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四市水环境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宝鸡城乡开展“三下乡”生态调查活动,以专业视角探寻区域生态脉络,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深化对生态保护的认知,收获了兼具学术价值与人文温度的实践感悟。7月18日,本团队成员前往高陵区崇皇街道军庄村、桑家村、鹿苑街道上院村、张家村、药惠村、高家村等地,以专业视角解码当地生态环境,助力绿色发展。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有幸随实践团队踏上这片兼具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的土地,开展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生态调查活动。我们带着专业仪器与理论知识,用脚步丈量生态肌理,用数据记录环境现状,在与自然对话、与基层互动的过程中,让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落地生根,也让我对生态保护的意义、环境工程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场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锻炼,更是一场关于责任与使命的精神洗礼,每一处调研场景、每一次交流互动,都在我心中刻下了对生态保护事业的深刻感悟,让我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读懂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内涵,也更加明确了作为环境学子应有的担当与追求。
准备工作
         为保障调研科学高效推进,团队在出发前开展了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我们先通过查阅宝鸡市生态环境报告、学术文献等资料,梳理出当地生态基底与核心问题,准备聚焦现场环境整治结果评估、黑臭水体整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三个方面展开现场调研。随后,在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专业技能强化,通过专题培训与实验室预实验,熟练掌握水体采样等技术规范,针对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模拟演练。同时,我们设计优化了面向村民的生态调查问卷,并提前与当地环保部门、村委会对接,敲定行程与对接人员。这些扎实的准备,为实地调研的精准开展筑牢了基础。 
农村环境现状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看到宝鸡农村生态呈现“改善与挑战并存”的特点。一方面,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多数村庄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通过垃圾分类、太阳能路灯普及等措施,人居环境大幅提升;部分村庄依托生态修复发展起有机农业、乡村旅游,形成“环境改善—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但另一方面,问题仍不容忽视:一些村庄部分农田存在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现象,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雨水冲刷易引发面源污染;偏远村庄生活污水尚未完全实现管网收集,少数区域存在随意排放情况;村民生态环保意识虽有提升,但在垃圾分类精细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仍需引导。这种“进步中存短板”的现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生态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既需要技术与设施支撑,更需要持续的理念普及与习惯养成。
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深入分析宝鸡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可归纳为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在生产方式层面,传统农业模式的惯性仍较突出:部分农户为追求短期产量,延续“大水大肥”的种植习惯,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科学方法认知不足,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基层的覆盖深度有限,导致绿色种植技术难以快速落地。此外,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下,农业废弃物(如秸秆、农膜)的集中回收与资源化利用成本较高,个体农户缺乏动力推进处理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层面,城乡环境治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偏远村庄受限于资金与地理条件,生活污水管网、垃圾分类处理站等设施覆盖率较低,部分区域仍依赖“简易填埋”“随意排放”等粗放方式,硬件短板直接制约了环境改善效果。
         在意识与管理层面,村民生态环保意识虽有提升,但系统性认知仍显不足,如对垃圾分类标准、面源污染危害的理解不够深入,环保行为多依赖外部要求而非内生自觉。同时,基层环境监管力量相对薄弱,部分村庄缺乏专职环保管理人员,对农业污染、乱排乱放等问题的巡查与劝导力度有限,难以形成长效约束机制。这些根源性问题的破解,需要技术支持、设施投入与理念引导的多管齐下,也是农村生态治理必须跨越的现实挑战。
农村环保工作的未来期许
         调研途中的所见所闻,让我们对农村环保工作的未来充满期待,也更清晰地看到了努力的方向。我期待基础设施建设能弥合城乡差距。盼着偏远村庄的污水管网能早日连通,垃圾分类处理站能覆盖到每一个自然村,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环境服务;更希望这些设施不是“摆设”,而是通过村规民约、管护机制的完善,实现长期稳定运行。我期待生态理念能真正融入乡村生活。愿环保宣传不再是贴标语、发传单,而是变成田间地头的“农技课堂”、村里广播的“生态故事”,让村民从“要我环保”变成“我要环保”,让垃圾分类、绿色种植成为像“春耕秋收”一样自然的习惯。更期待形成“生态+产业”的良性循环。希望让保护生态的村庄能通过有机农业、生态旅游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农村落地生根,让农民在守护家园的同时,也能分享生态保护的红利。
         此次宝鸡生态调查实践,让我们跳出了实验室的局限,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治理的系统性与生态保护的全民性。每一处调研地点都像一本立体的“生态教材”,教会我们用更辩证的思维看待生态问题——生态保护不是对发展的制约,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技术手段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人文关怀与制度保障同样不可或缺。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我们既要夯实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更要培养扎根基层、服务民生的实践能力;既要掌握监测分析、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更要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念与为民服务的深厚情怀。
         离开宝鸡时,夕阳为秦岭镀上金边,渭水在暮色中静静流淌。这场实践之旅赋予我们的,不仅是更扎实的专业认知,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信念。未来,我们将带着实践中收获的认知与感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道路上持续探索,以专业所长守护绿水青山,让青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彰显价值,用实际行动践行“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青春誓言。
 
来源:今日大学生网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南财学子“三下乡” : “一村一品”调研队解码中草药产业振兴密码
  • 农田丈量遇“魔法”,乡村数学绽火花————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暑期实践团助力乡村教育
  • 医心护民:青春力量守护乡村振兴健康防线
  • 朱子文化传薪火 考亭实践探真章
  • 朱子文化传薪火 考亭实践探真章
  • 2025年7月12日,“取经百强·聚力乡兴实践行”实践队走进南平市建阳区考亭书院,开展朱子文化调研活动,挖掘朱子文化当代价值,助力乡
  • 三下乡 2025-07-31
  • 科技赋能葡萄香,青春聚力助振兴——厦门医学院实践队赴水吉镇调研科技特派员制度
  • “乡野蒲公英”三下乡——以爱为舟
  • “乡野蒲公英”三下乡——以爱为舟
  • “乡野蒲公英”实践队在宜宾市翠屏区骑龙社区的夏日阳光下如约扎根,将主要精力倾注于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用爱心与责任为孩子们的假期撑
  • 三下乡 2025-07-31
  • 红心筑梦,红韵传薪——西华大学学子深耕红土育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