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7日开启支教之旅,青岛农业大学“戎耀红”爱心支教团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开展了两周的实践活动,以国防教育为主题进行助学、助军等多元化内容,将知识传递、红色传承与实践体验相融合,用青春力量点亮乡村。
来到临沂平邑第一站,拜访老红军后代。“这是爷爷的爷爷获得的军功章,是家族的骄傲,更是国家的记忆……”走进红色家庭,65岁老人翻开家族相册,讲述老红军先辈的故事。支教团成员带着敬意倾听,与学生一起,触摸历史的温度。那些存于博物馆的文件,是红色精神的见证。此次探望,让红色故事走出博物馆,走进学生心中,让他们懂得今日和平生活的珍贵,激发传承红色基因、续写家国情怀的责任感,让红色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熠熠生辉。
(图为老红军后代为团队成员讲述其爷爷的故事刘凯欣通讯员摄)
国防授课,厚植家国情怀 作为支教团特色课程,国防教育宣传课意义非凡。成员们通过PPT演示、故事讲述、问答互动等形式,为学生呈现国防的重要性。从祖国壮丽山河的守护,到历史上抵御外敌的英勇事迹,再到现代国防科技的发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满是对保家卫国的向往。这堂课,在学生心中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让国防意识如春雨润物般,浸润童心,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为培养新时代爱国少年筑牢思想根基。
(图为支教团成员赵玉萌为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授课刘凯欣通讯员摄)
救护传技,守护生命微光 “应急救护,关乎生命存续,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马虎!”课堂上,支教团成员孙钰豪手持三角巾,为学生细致讲解帽式包扎的要领。从三角巾的折叠,到覆盖伤口、固定打结,一步一步拆解教学。学生们分组练习,互相扮演“伤员”,在实践中掌握急救技能。这不仅是一门实用技能课,更是一堂生命教育课,让学生懂得在危险面前,如何伸出援手,守护生命,培养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传递“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正能量。
(图为支教团队员孙钰豪为孩子们讲解帽式包扎赵玉萌通讯员摄)
入户宣防,凝聚强军合力 走村入户,传递国防声音。支教团联合镇武装部,开展国防动员与征兵宣传。成员们来到光荣家庭,送上慰问与敬意,听老人讲述家族的军旅故事;走进适龄青年家庭,耐心讲解征兵政策,鼓励青年投身军营。每一次交流,都是国防意识的传递,让国防动员从政策文件,走进乡村生活。这一活动,拉近了国防与群众的距离,激发适龄青年的报国热情,也让光荣传统在家庭间延续,凝聚起乡村支持国防建设的合力。
(图为团队成员同平邑县武台镇武装部部长及武装部干事开展国防宣讲)
向国旗致敬,厚植爱国情怀 晨曦中,支教团组织学生进行向国旗致敬仪式,成员们担任护旗手,当国歌奏响,红旗迎风展开,学生们立正行少先队礼,眼神中满是敬畏与自豪。支教团成员向学生讲述国旗的意义、国歌的故事,让大家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感受国家的尊严与力量。这短短几分钟的仪式,将爱国之情具象化,让学生在仰望国旗中,深化对“国家”二字的理解,让红色基因在晨光中扎根心底。
(图为平邑县鑫合村学生们向国旗行少先队礼刘凯欣通讯员摄)
登临蒙山,感悟沂蒙精神 “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攀登沂蒙山途中,支教团成员与学生互相鼓励,感悟沂蒙精神。登顶后,成员们分享沂蒙精神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一路,是对体力的挑战,更是对精神的洗礼。学生们在体验中,传承沂蒙精神,将其化作学习与生活的动力,也让支教团成员更深理解红色精神传承的意义,以亲身实践,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脚步中延续。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沂蒙山脚下合影刘凯欣通讯员摄)
目前,支教团已完成上述实践活动,后续还将有序开展鑫合村军体运动会,武台镇革命烈士墓迁墓仪式、主题宣讲等活动。青岛农业大学“戎耀红”爱心支教团以青春之名,在乡村支教舞台,将知识、红色传承与实践深度融合,用行动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支教故事,也为乡村发展与学生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让支教的意义,在每一次活动、每一份付出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