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工大学子探秘八公山豆腐非遗技艺:古法匠心与创新智慧的交响

    发布时间:2025-08-02     阅读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7月9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匠心守脉拾遗焕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带着食品人的专业敏感和对中华传统美食文化的敬意,深入淮南市寿县八公山,开启了一场融合感官体验与科学认知的非遗探索之旅。
    科学视角解密“点浆”奥秘:原料特性与凝固机理的完美契合
    在氤氲着浓郁豆香的作坊里,胡志东师傅向学子们揭示八公山豆腐口感绝佳的奥秘。他解释道,八公山泉水清冽甘甜、矿物均衡,本地大豆蛋白质含量丰富,这天地馈赠的原料组合,是成就豆腐“白如玉、凝如脂、嫩滑细腻、豆香纯正”独特风味的根基。传承工艺中采用熟石膏(硫酸钙)点浆,这是塑造豆腐独特质地的关键一步——石膏浆的调配比例、温度与点入时机的掌控必须精确,全凭经验与手感,差之毫厘则风味迥异,这是机器尚无法替代的匠心沉淀,也是非遗技艺的核心价值所在。
   
    深入作坊,高效电磨替代传统石磨的现象引发关注。胡师傅解释,这是在坚守风味灵魂前提下的工程创新。经参数优化模拟石磨效果,精准提升粉碎效率与均匀性,提高产能。然而,决定最终感官品质的关键环节——滤浆、煮浆、点卤及成型,依然严格遵循手工技艺。这一策略,清晰界定了现代食品工程效率与传统匠艺在保障核心品质上的平衡点。
   
    溯源千年智慧亲历工艺实践:从文化认同到科学验证
    午后,团队移步八公山豆腐文化园。在历史长廊,队员们从西汉淮南王刘安“无心插柳”的传说中,理解了豆腐诞生的文化渊源。作为食品人,他们更敏锐地捕捉到,传说背后蕴含的古代先民对食材特性(豆浆)与添加剂(石膏)相互作用规律的早期探索和实践智慧。
   
    历史的余温尚在手心,团队已踏入传统工艺体验区。当亲手推动沉重的石磨,看着饱满的黄豆与清泉在石缝间交融成乳白的浆液,汗水浸透了衣衫,而磨盘转动间弥散出的原始豆香,却让一切辛劳化为甘甜。滤浆、煮浆、点卤……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学子们屏息凝神,将葡萄糖内酯徐徐注入沸腾的豆浆。当豆花如云絮般凝结,亲手舀起第一勺嫩滑豆花时的欢呼,与空气中蒸腾的浓郁豆香交织,这一刻,古籍中的"磨砻流玉乳"真正有了舌尖上的注解。
   
    追寻风味密码:科学考察“豆腐之魂”
    体验的余韵未消,团队追寻风味的密码走向山野深处——探访孕育传奇的源头活水。行至玛瑙泉畔,泉水自石罅间汩汩涌出,清冽见底。胡师傅曾强调的"水为豆腐之魂"在此刻有了具象的答案。经实地考察,玛瑙泉、大泉等名泉水温常年稳定,冬暖夏凉,十分清澈。这股源自地脉的活水,不仅富含均衡矿物质,其恒温特性更成为浸泡大豆、激发蛋白活性的天然优势。泉水晶莹清冽,掬一捧入喉,甘甜清润,正是这天地灵泉与本地大豆的完美相遇,成就了八公山豆腐那无可复制的凝脂之韵、悠长豆香。
   
    食品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续写千年豆香的时代新章
    从传说殿堂到石磨工坊,从泉眼秘境到实验室烧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子的足迹,串起了八公山豆腐传承千年的完整链条。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次深刻的专业实践。队员们不仅以双手复刻古法,更以科学解构传统,以专业评估价值,以创新展望未来,在尊重核心技艺和风味的前提下,助力非遗豆腐技艺提高效率、拓展市场、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实现可持续传承。
    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让食品学子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文化使命,更是食品科技工作者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承载千年的八公山豆腐技艺,正呼唤着年轻一代食品人,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科学思维,架起传统匠心与现代食品工业的桥梁,为其注入时代活力,续写这缕千年豆香更加醇厚绵长、安全健康、历久弥新的科技新篇!
文/祁小雅、汪子墨         图/严雪菲、李庆昊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