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生金催产业,泗安焕彩促振兴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赋研团队”走进桂林恭城泗安村,围绕“庭院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展开实地调研。这场扎根乡土的探访,揭开了小庭院里的振兴密码,也让青年视角与乡村发展撞出了新火花。
政策东风为庭院经济铺就沃土。从2022年国家明确脱贫地区发展方向,到2023年首入中央一号文件,再到2025年政策覆盖全体农民,庭院经济已从“特色选项”升级为县域富民“普适抓手”。广西顺势而为,依托农村闲置资源与产业基础,推动小种植、小养殖等业态落地,让“方寸庭院”成为增收突破口——这正是团队选择泗安村调研的初衷。
(团队成员记录特色庭院外观)
泗安村的庭院里,早已长出产业新苗。“瑶药博览园”里,瑶族草药炮制技艺在游客围观中活态传承,老药碾子转出了文化价值;“晾晒柿饼”庭院中,传统竹架上挂满的不仅是果脯,更成了摄影爱好者镜头里的“乡愁符号”;“如意小筑”则将瑶寨老屋改造成沉浸式民宿,庭院里的草木都成了“打卡点”,住宿、餐饮、民俗体验串起一条消费链。村支书的话道破关键:“这些院子不光让村民钱包鼓了,更让村子变美了、人心齐了,这正是产业振兴的微观模样。”

(团队成员与村干部参观“瑶药博览园”)
调研中,团队用问卷、访谈、蹲点观察等方式,一点点梳理出当地的发展逻辑:从果蔬种植到手工加工,再到文旅服务,庭院经济早已跳出“种养”单一维度,实现了一二三产的悄然融合。虽因季节错过柿子成熟的盛景,但眼前的鲜活实践,已足够印证“小空间藏着大产业”的道理。

(团队成员对泗安村第一书记进行访谈)
这场调研,是对乡村实践的梳理,更是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团队带回的不仅是数据,更是对“乡村振兴如何落地”的深层思考。这群青年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学识解码庭院经济,让书本理论接上田间地气。正如团队成员所说:“乡村振兴不在书本里,在每座庭院的规划中、村民的笑脸上。我们愿做桥梁,让泗安的实践照亮更多乡村,让青春在乡土里结出振兴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