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非遗传承与劳动育人的青春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025年7月3日至5日,淮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淮师情·非遗行·童心筑梦”社会实践队在安徽省淮北市开启了为期3天的“三下乡”活动。队员们以花馍制作体验、版画技艺探寻以及农业耕作实践为切入点,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社区服务童真互动,为乡村文化振兴与儿童成长注入青春力量。

花馍:指尖上的文化传承之旅

7月3日,隋唐大运河古镇内,仙桃坊弥漫着阵阵面香。在这里,社会实践队开启了花馍制作体验之旅。非遗传承人热情洋溢地介绍着花馍的奥秘,从传统节日祭祀时庄重的花馍,到婚庆寿宴上造型喜庆的花样,每一种花馍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寓意,仿佛在诉说着岁月里的故事。




图为非遗传承人向队员展示花馍成品(数学与统计学院 汪姝晨供图)

传承人强调,花馍制作看似简单,实则考验技艺。面团的发酵程度、揉制的力度,乃至造型时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终效果。队员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满是对这门传统技艺的好奇与敬意。

实践环节,大家纷纷动手,在传承人的指导下,揉面、捏形、雕花、上色。原本普通的面团,在队员们的手中逐渐变得生动起来,有的化作栩栩如生的花朵,有的变成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浓浓的创作氛围让每个人都沉浸其中。队员小高看着自己制作的花馍,兴奋地说:“没想到看似简单的面团,能变成这么精美的艺术品,花馍制作真是太神奇了。”


图为非遗传承人为队员介绍花馍原材料(数学与统计学院 汪姝晨供图)

如今,花馍制作已逐渐引入机器化,既节省人力,又提升了产量和精美度。该传承人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让花馍在当下依旧有生命力。”

版画:刻刀下的艺术魅力探寻

第二天,实践队来到榕寶阁手工制作体验馆,探寻版画的艺术魅力。非遗版画传承人朱厚强老师带领队员们参观工作室,各类版画工具和精美作品让人目不暇接。

图为非遗传承人为队员讲解版画(数学与统计学院 汪姝晨供图)

朱老师生动地讲述着版画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从古代版画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到现代版画的创新突破,每一个故事都深深吸引着队员们。大家仿佛穿越时空,领略着版画艺术在不同时代的独特风貌。

在实践拓印环节,朱老师亲自示范,细致讲解每一个步骤。队员们手持马莲,小心翼翼地从纸张中心向外,以螺旋状轻轻按压。一开始,大家手法略显生疏,但在朱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当一幅幅版画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时,队员们眼中满是喜悦与成就感。队员小王感慨道:“亲手制作版画的过程太奇妙了,这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想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图为队员体验版画制作(数学与统计学院 汪姝晨供图)

耕读园:田间地头的劳动育人课堂

7月5日上午,淮北市相山区耕读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社会实践队联合当地留守儿童协会,带领20余名留守儿童在此开展农事体验活动。

活动现场,队员与孩子们分组协作,田间一片忙碌景象。队员们耐心地为孩子们示范如何用锄头松整土地,如何用手指丈量株距。孩子们热情高涨,拎着小水桶来回奔波,认真地帮忙除草。队员小唐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区分菜苗与杂草,编了一句口诀:“圆叶是菜,尖叶是草,根须乱的要拔掉”。这句口诀简单易记,孩子们纷纷模仿,在欢乐中学习到了实用的农耕知识。

经过一下午的劳作,大葱、生菜、萝卜等十余种作物扎根泥土,当地特色的“相山辣萝卜”也被种下。尽管大家汗流浃背,但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劳作间隙,“农耕小课堂”开课了。队员们展示了犁、耙等农具图片,讲解了淮北传统农耕工具的演变,并讲述“耕读传家”的民俗故事,通过互动问答,将劳动智慧传递给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孩子小林说“今天不仅体验了种地,还学到了很多农耕知识,很开心。”


图为队员与孩子合照(数学与统计学院 王可柔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累计服务当地儿童20余人,完成非遗手工作品1件,种植培育蔬菜幼苗30余株。活动将非遗传承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为乡村儿童带来了丰富体验,也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未来,社会实践队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教育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通讯员:高俊滢 唐若惜 王梦迪 )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