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施宇梅,付正倩,梁桢颖】2025年7月15日,这是云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在蒙自开展三下乡支教活动的第6天,志愿者们开展了“排列组合”探秘、“生活中的数学奇趣”活动、民族团结主题创作、个性化作业辅导以及扭扭棒手工、神奇黏土塑形等系列课程。这些活动从逻辑思维训练、文化认同培育、学业基础夯实、艺术创造力激发多维度赋能乡村教育。
探索生活数学,激发思维活力。志愿者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妙趣横生的数学应用课。课堂上,志愿者揭示了日常中的数学奥秘:带领学生发现人体比例、建筑艺术中的“黄金分割”之美;观察松果螺旋排列暗藏的斐波那契数列规律;并通过“早餐搭配方案”和“趣味竞猜游戏”等实例,生动解析排列组合的原理与应用。生动的案例将抽象数学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智慧,有效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助力培养观察力与逻辑思维,启迪探索热情。
![]() |
课堂上,志愿者举起绘本讲解彝族火把节:“彝族同胞举着火把绕行,火光如星,还会围着篝火跳舞。”接着播放佤族木鼓节视频,粗犷鼓点中,佤族男女甩发起舞。志愿者讲解:“木鼓是‘会说话的神器’,不同节奏传递不同信息。”课程最后播放视频:56个民族的孩子手拉手围成圈,齐唱团结之歌。孩子们看得入迷,有的模仿动作,有的好奇询问“银帽子属于哪个民族”。志愿者为同学们准备了民族绘本,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用彩笔绘制、涂色各民族服饰。小小的教室里,多彩的绘本、欢快的歌舞与孩子们的笑声交融,绘就了一幅生动的民族团结画卷。
![]() |
粘土手工课上,孩子们围坐成一圈,小桌上摆着五颜六色的粘土,像铺开了一片彩虹色的“魔法泥土”。志愿者刚演示完捏制小动物的基本步骤,小家伙们就迫不及待地拿起粘土,有的把红色揉成圆滚滚的苹果,有的用黄色捏出弯弯的香蕉,还有人试着将蓝色和白色混在一起,说要做一朵“会下雨的云”。课堂里满是细碎的“咔嚓”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粘土在小手里被捏、揉、搓、粘,慢慢变成小动物、水果、花朵,甚至还有带着稚气的“大恐龙”“小汽车”。志愿者们穿梭在孩子中间,手把手教他们捏出更精细的纹路,时不时被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意逗笑。最后,每个孩子都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粘土的温度混着童真的热情,成了乡村午后最暖的风景。
在墨香萦绕的传统文化课堂中,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执笔绘制“百福图”。在不同颜色的彩纸上,小书法家们屏息凝神,一横一竖摹写百态“福”字——从古朴庄重的“福”到生动可爱的“福”,方寸之间尽显汉字的古韵和灵动性。孩子们边聆听“福”文化典故,边将祝福倾注笔端:为父母祈安康,为家乡绘丰年,为祖国书昌盛。当无数形态各异的福字最终汇聚成绚烂的祝福图腾,课堂化作流淌的温情河川。这堂“以笔承愿,以福连心”的手工课,不仅让书法之美扎根乡土,更以汉字为媒串起代际情感,在方纸叠嶂间筑牢文化认同的基石。
![]() |
精准答疑,助力提升。志愿者在作业辅导活动中聚焦解决学生课业难题。志愿者首先指出作业难题对学习的多重影响:知识点卡壳会拖累学习进度、解题思路混乱更拉低学习效率。随后,志愿者系统介绍了有效的辅导方法:从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精讲解题技巧,到引导其独立思考、强化错题归纳分析。最后,志愿者展示了学生作业质量显著提升、解题能力切实增强的成果案例,有力印证了此类辅导在巩固知识掌握、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及增强学习效能方面的关键价值。信心方面的重要意义,如夯实学科基础、激发学习动力等。
这些精彩纷呈的支教活动,如阳光般照亮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中的数学奇趣课发掘思维的妙趣,让数字与图形在游戏中绽放智慧;民族团结课堂编织情谊的纽带,让不同民族的故事在分享中交融;作业辅导课夯实学习的基石,让疑难困惑在耐心解答中消散;扭扭棒与神奇黏土课程唤醒创造的灵感,让奇思妙想在指尖变成生动的模样。志愿者们用热忱与创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的种子,陪伴他们在探索、包容、成长的路上勇敢迈步,让支教的温暖点亮每一颗好奇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