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曲阜师范大学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的特殊年份,当实践队员再次踏入石家庄市第十七中学的校门时,阳光透过熟悉的梧桐树叶洒在路面上,三年前为梦想拼搏的画面瞬间涌上心头。作为翻译学院2024级的学子,能以宣讲人的身份回到母校,为高一十班和其他班级的师弟师妹们分享大学生活,这场跨越三年的“双向奔赴”,让实践队员对成长、传承与责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站在班级的讲台上,看着台下充满期待的年轻面孔,实践队员忽然理解了“薪火相传”四个字的重量。当实践队员说“三年前也曾和你们一样在这里奋斗”时,台下响起善意的笑声,那种由共同记忆搭建的情感联结,让宣讲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变成了一场温暖的对话。实践队员特意准备了校园风光照片,当画面里出现翻译学院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模拟联合国活动中同学们用多语言交流的场景时,看到师弟师妹们眼中闪烁的向往光芒,实践队员忽然意识到:今天的分享,或许正在为他们埋下一颗关于未来的种子。
在专业介绍环节,实践队员没有急于罗列课程表,而是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提到翻译专业,你们首先想到什么?”有同学说“同声传译”,有同学说“翻译小说”,这些答案让实践队员想起自己高中时对语言专业的模糊认知。于是实践队员结合自身经历,从晨读时的“影子跟读法”到口译课上的“即兴翻译挑战”,从跨文化交际课上的趣味案例到翻译实践中的真实项目,把翻译学院的学习生活还原成一个个具体场景。实践队员展示师哥师姐们在外交部门、国际企业、跨境电商领域的就业案例时,台下的惊叹声让实践队员明白:打破刻板印象的最好方式是用真实的经历说话。
图为“曲园七秩,薪火承韵”实践队员在分享大学生活李佩泽供图
最让实践队员动容的是互动问答环节。高一十班的一位同学举手问:“师哥,学翻译会不会很枯燥?需要背很多单词吗?”这个问题让实践队员想起自己刚入学时的困惑。实践队员笑着分享了自己参加“翻译角”活动时,因为一个俚语翻译闹笑话的经历,告诉他们:“语言学习就像交朋友,重要的是交流的乐趣,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另一位同学关心海外交流项目,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学院与国外高校的合作计划,看着他认真记录的样子,实践队员仿佛看到了曾经在填报志愿时迷茫又执着的自己。还有同学问道:“如果英语基础一般,能学好翻译专业吗?”实践队员坦诚分享了自己高中时英语成绩中游,通过大学系统训练逐步提升的经历,告诉他们:“专业学习更看重持续的努力和正确的方法,起点高低从来不是决定终点的关键。”这些细碎的提问与解答,让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原来走过的路、踩过的坑、收获的经验,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们前路的微光。
宣讲间隙在咨询台值班时,高一十班的一位同学拿着翻译专业介绍册过来,认真地问:“师哥,翻译学院的实践机会多吗?能接触到真实的翻译项目吗?”实践队员给他看了自己参与翻译大赛获得的奖项证书,还有学院组织的“企业翻译对接”项目案例,告诉他:“学院特别注重实践育人,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就有各类翻译实践项目可以参与,这些经历能让我们把课本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当他眼睛发亮地说“这正是我期待的学习方式”时,实践队员忽然明白:教育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这种不经意间的点拨,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曾经的班主任赵老师说:“你们这些‘过来人’的分享,比老师讲十遍都有用。”这句朴实的评价让实践队员陷入沉思。高中时总觉得老师和师哥师姐的叮嘱有些“老生常谈”,直到自己站在分享者的位置才懂得,那些看似平淡的经验之谈,都凝结着前人走过的路。实践队员们分享如何平衡学习与社团活动,其实是在传递时间管理的智慧;实践队员们讲解招生政策与志愿填报技巧,其实是在帮他们减少信息差带来的迷茫;实践队员们描述大学生活的无限可能,其实是在为他们注入追梦的勇气。这种代际之间的经验传递,正是教育传承最生动的体现。
返程的路上,实践队员翻看着宣讲时的照片和同学们的提问记录,翻译学院的“译路同行”理念忽然有了新的内涵。实践队员们这些走出高中校园的学子,就像一座座桥梁,一头连着曾经奋斗过的故土,一头通向充满希望的未来;一头承载着母校的培养之恩,一头肩负着指引后辈的责任。当实践队员们把曲阜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翻译专业的魅力、大学生活的精彩带到师弟师妹面前时,其实也是在以实际行动回报母校的培育,践行“饮水思源”的校训。
这场宣讲让实践队员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认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像实践队员这些返乡学子,又何尝不是在搭建高校与中学之间的桥梁?在准备宣讲资料时,实践队员重新梳理了翻译学院的课程体系,从笔译实战到口译技巧,从跨文化交际到商务翻译,这些曾经让实践队员头疼的专业课程,在向师弟师妹们介绍时,忽然变成了值得骄傲的资本。原来成长就是这样,当你需要把知识传递给他人时,自己会先完成一次更深层次的消化与升华。
回校后整理实践图片时,实践队员看到高一十班那位咨询实践项目的同学发来消息:“师哥,谢谢你的分享,我开始制定英语学习计划了,以后想试试翻译专业!”简单的一句话,让实践队员想起宣讲结束时,一位同学在留言本上写下的话:“今天的分享让实践队员知道,远方有值得奔赴的风景,而脚下的路需要踏实走好。”这些反馈让实践队员明白,“薪火相传”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就藏在这些具体的瞬间里——是迷茫时的一句指引,是困惑时的一次解答,是退缩时的一声鼓励。
这场返乡宣讲,与其说是实践队员们在照亮他人,不如说是一场双向成长的旅程。实践队员们在分享中梳理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在解答中深化了对专业的认知,在与师弟师妹的交流中重拾了追梦的初心。而母校的梧桐树依旧繁茂,教室里的琅琅书声依旧清脆,只是这一次,实践队员们从聆听者变成了分享者,从汲取养分的幼苗变成了传递阳光的枝干。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实践队员们不仅要在校园里汲取知识,更要懂得将所学所得传递给更多人。曲阜师范大学每年组织的返乡宣讲活动,这种“学子返家乡”的模式,正是用青春力量搭建教育桥梁的生动实践。当实践队员们把高校的大门向师弟师妹们推开一条缝隙,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时,其实也是在为教育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夕阳西下时,手机里收到母校老师发来的照片:报告厅的黑板上写着“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这八个字既是对师弟师妹的期许,也是对实践队员们这些“传火者”的鞭策。这场返乡宣讲早已结束,但它在实践队员们心中种下的责任种子才刚刚发芽。每一次分享都是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校训的践行,每一座用真诚搭建的桥梁,都是为母校七十年育人华章续写的青春注脚,让知识的光芒与传承的温度,在时光里永远闪亮。在曲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节点,未来的日子里,实践队员们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既要在翻译的道路上精进不休,更要记得时常回望来路,将这份薪火相传的使命继续传递下去,让更多青春梦想在知识的桥梁上绽放光彩,为母校的发展添砖加瓦,以实际行动向母校70周年华诞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