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五彩假期暖童心 青春服务助基层——巢湖学院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2     阅读
    来源:孙攀玲
  盛夏七月,暑意正浓。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情系桃州筑梦广德”教育关爱服务团走进宣城市广德市桃州镇南塘社区,为父母在外务工的儿童开展了为期十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五彩假期”为载体,融合走访调研与地方协助,用青春力量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满色彩的夏日记忆,也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年轻活力。
  
  图为实践团开展开班仪式合影
  
  五彩假期:为儿童绘就成长彩虹
  实践团队深知,儿童的成长需要多元养分。为此,他们精心设计了“红橙黄蓝绿”五彩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收获知识、滋养心灵。
  “红色”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红色是信仰的颜色,也是成长的根基。实践团队以“爱国”为主题,为孩子们开设了系列红色课程。实践成员们用动画等孩子易懂的方式,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长津湖》等影片轮番上映,孩子们在光影中感受家国大义。
  
  图为实践成员讲解建军节由来
 
  “橙色”课堂,触摸非遗温度。橙色象征活力与传承。实践团队了解到桃州镇的非遗是竹编。在非遗课堂上,实践成员手把手教孩子们完成竹编扇子,纤细的竹丝在稚嫩的手中慢慢成形。这与团队开展的手工折纸、泥塑课形成呼应,让孩子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创造的快乐。“这是我们家乡的宝贝,不能弄丢了。”拿着自己编的小扇子,12岁的小妍格外珍惜。
  
  图为手工漆扇的制作
  
  图为实践成员开展手工课堂
 
  “黄色”课堂,筑牢安全防线。黄色是警示的颜色,更是守护的底色。针对儿童暑期安全隐患,实践团队打造了“安全防护网”课程。防溺水课堂结合广德水域特点,用模拟演示讲解“六不准”,带孩子们练习自救动作;网络安全课上,用漫画揭露诈骗套路,结合生活案例,教孩子们识别生活中的骗局。
  
  图为实践成员开展校园安全课堂
 
  “绿色“课堂,呵护心灵成长。绿色代表希望与健康,恰如孩子们蓬勃生长的心灵。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实践团队开设“心理健康小课堂”,通过“我是谁”等游戏,引导孩子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原本内向的孩子渐渐打开心扉,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与音乐课堂上《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旋律一起,构成了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温馨画面。
  
  图为实践成员开展自我认识心理课堂
  
  图为实践成员开展音乐课
  
  “蓝色“课堂,点燃知识火花。蓝色象征探索与智慧,是打开世界的钥匙。实践团队设计了一系列趣味知识课程:“奇妙的生物世界”里,实践成员带着孩子们感受自然奥秘;用黏土捏出象形文字,在动手中触摸汉字之美;“空间动力小车”制作,培养逻辑思维。在“善意的谎言是否应该被允许”的趣味辩论赛上,孩子们唇枪舌战,逻辑与表达能力悄然提升。
  
  图为实践成员开展趣味辩论赛
 
  走访调研:为新就业群体撑起“守护伞”
  暑期托管班的儿童的父母多为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他们奔波在外,既牵挂孩子,也面临着自身权益保障的难题。实践团队将走访调研与新就业群体需求相结合,开展了“家校社”联动服务。
  成员走进社区、快递站点,宣传燃气安全与电信诈骗防范知识。“您在外跑车时,记得检查家里燃气阀门,孩子单独在家别让他碰火源。”面对外卖员李大哥,实践成员耐心叮嘱。针对新就业群体常遇的“刷单诈骗”“中奖诈骗”,实践队用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的防骗知识反哺家庭,形成“孩子传知识、家长受教育”的良性互动。
  
  图为实践成员在社区宣传防诈骗
 
  协助地方:为新就业群体家庭“搭把手”
  基层工作繁杂,实践成员化身社区“好帮手”,协助登记住户信息;电话核实住户情况,耐心沟通,为社区管理提供精准支持。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不仅减轻了社区负担,更让学子们在与居民的近距离接触中,读懂了基层工作的温度与重量。
  
  图为实践成员协助登记住户信息
  
  图为实践成员电话核实住户情况
  
  资料整理之余,实践成员们还承担起“临时家长”的角色,陪孩子写作业,帮忙碌的监护人照看孩子,成为社区服务的“青春帮手”。这种“协助+服务”的模式,既减轻了基层负担,也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
  十天时光转瞬即逝,但留下的感动却格外绵长。孩子们用五彩画笔写下留言:“谢谢大哥哥大姐姐,这个夏天像彩虹一样美!”对于实践团队的学子们而言,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服务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的成长课——他们在策划课程时学会了换位思考,在解决问题时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在与社区的联结中,读懂了青年担当的分量。巢湖学院的学子们用行动证明,新时代青年必将在基层一线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文/孙攀玲图/社会实践成员提供)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