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闽东,山海叠翠。7月10日至7月20日,福建中医药大学“山海交响 畲乡药韵”福药科考队三下乡实践队循着习总书记足迹,深入福鼎市开展为期10天的三下乡实践。14名队员跨越780公里,从红色旧址感悟初心,到产业一线探寻路径,再到山野间摸清畲药“家底”,以专业之力为畲乡振兴注入中医药动能。
一、循红色足迹,悟振兴初心
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与福鼎调研期间曾强调“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闽东的脱贫实践正是生动注脚。在“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队员们在扶贫展示馆凝视老照片,见证村庄从贫瘠到白茶飘香的蜕变——这恰与畲药产业需走“造血式”发展之路的理念高度契合。

图为了解赤溪村脱贫历程
红茗洋纪念馆内,“茗洋五老”守护地下交通站的革命故事震撼人心。如今,当地顺茗道有限公司以“村兴民富三农路,水绿山青壹盏茶”传承红色基因,让队员们更深刻理解:畲药振兴既要延续革命斗志,更要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纽带。
图为参观红茗洋革命纪念馆
二、探产业实践,强发展根基
循着习总书记“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指引,队员们深入基层,探寻畲药产业的破局之道。
队员们走访了市场与畲药示范园,见证畲药从民间无序采挖向规范化种植发展。非遗传承人蓝瑞晞向队员们讲解腐婢等畲药的功效,其中大蓟、山苍子已实现规模化种植。佳阳畲族乡的千亩基地中,“公司+党支部+农户”模式让郁金与大豆套种亩产增效,技术员叶传财坦言:“科学种植让畲药从野生采集走向人工培育,这就是对‘因地制宜’的最好实践。”

图为畲医介绍畲药功效与使用

图为畲药种植基地参观学习,队员们亲手采挖间作的郁金
作为全国最大的栀子交易中心,福鼎栀子占据全国70%的市场份额。在贯岭镇的标准化种植基地,“分关1号”栀子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全程溯源,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产地与生长环境。“2024年亩产1000斤,最高一户单月收入40多万元”,队员们从村民的笑脸上看到了科技种植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

图为栀子种植基地参观学习
乌米饭(青精饭)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杜甫在《赠李白》中写到:“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闽东乌饭非遗传承人蓝进良用现代工艺延续着这份传统。新鲜乌稔叶捣碎取汁,浸泡白米后用木甑蒸煮,再经速冻锁鲜技术销往全国。“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乌稔种植辐射周边,让千年美食成为富民产业。
图为畲药乌稔树种植基地与生产企业参观学习
从佳阳民族学校科普园里115种畲药进教材,到市区草药摊摊主讲述石橄榄峭壁采摘的辛劳,民间智慧与专业知识的碰撞,让畲药传承的根基愈发坚实。
三、溯药源家底,固振兴底气
为践行习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队员们发挥专业所长,深入太姥山、嵛山岛等典型生境开展科考。
太姥山花岗岩峰林中,队员们发现野生多花黄精、独蒜兰等300余种药用植物,其中近千株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独蒜兰稳定居群的首次发现,为珍稀畲药保护提供关键依据;嵛山岛草甸上,记录仙茅、毛大丁草、千斤拔等适应强风环境的畲药;牛郎岗海岸边,单叶蔓荆、两面针在盐雾中生长,渔民沿用的“发汗”炮制法,尽显“靠海吃海”的用药智慧。
10天里,队员们累计记录畲药800余种,采集标本600余份,为福鼎畲药资源数据库填补了关键数据,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科学根基。
图片左上为福鼎科考轨迹图,右上为队员们在鱼山岛运用样方法,记录纤毛的数量,左下为队员在运用高枝剪采集高处植物,右下为队员运用羊角镐小心采挖草本植物
结语
从红色沃土汲取力量,在产业实践中探索路径,于山野间夯实根基。福药科考队以青春之力践行习总书记嘱托,让畲药这一民族瑰宝在乡村振兴中绽放新彩。闽东的山海间,畲药飘香处,正书写着老区振兴的新答卷。
(图文:“山海交响 畲乡药韵”福药科考队三下乡实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