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萤光聚力暖童心星语相伴筑梦行——广西师大萤光聚力团钦州钦南分团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萤光聚力团队
  2025年7月12日至19日,萤光聚力团钦州钦南分团的三名队员怀揣热忱,走进钦州市钦南区星知语护理机构。这里的孩子们或许不擅长用语言表达心声,清澈眼眸中却藏着最纯净的光;或许行动节奏稍缓,小小的身影里却始终在用自己的方式认真感知世界的温度。怀揣着对这群特殊孩子的深深牵挂,队员们在这里正式开启了一段温暖的实践之旅。
  “童”心协力:把方案做进孩子心坎里
  行动前,队员们与星知语护理机构的马老师、蒙老师深入交流,将10余名特殊儿童的行为特点、兴趣偏好一一记录:有的对光影敏感,有的偏爱重复堆叠积木,有的在音乐声中会放松下来。这些细节成了定制服务方案的关键,从“一对一”绘本共读、感统训练游戏,到集体参与的“小组圈圈”传感,每一项活动都精准贴合孩子们的需求。开营首日,会发光的指尖陀螺、能拼出小动物的积木刚亮相,就牢牢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原本安静的教室渐渐热闹起来:有孩子伸手去抓墙上投出的 “兔子” 影子,有孩子跟着队员的提示传递圈圈。“你看,影子在跟你跑呢!” 队员笑着引导,小手立刻追得更欢了。七天里,队员们顺着孩子们的兴趣调整互动方式。从 “指影子” 时的 “找找小鸭子藏在哪?”,到拍手游戏时的 “我们一起拍三下好不好?”,总能找到让他们敞开心扉的“钥匙”。陌生感在笑声中慢慢消融,教室里的回应声也越来越亮!
“家”点信息:串联机构与家庭的纽带
“孩子的成长轨迹,藏在家庭日常的细节里。”为打通机构服务与家庭照护的断层,队员们在7月13日至15日期间,分批次与家长开展深度沟通。通过面对面交流和问卷,详细了解孩子们在家中的饮食偏好、作息规律、情绪反应及高频互动行为——比如有家长提到“孩子对光源特别敏感”,有家长观察到“看到红色积木会特别兴奋”,这些细碎的信息都被队员们认真记录。结合机构日常观察记录,队员们将家庭反馈的“隐性习惯”与机构发现的“显性行为”交叉比对,为每个孩子梳理出更完整的需求图谱。针对有孩子在机构抗拒进食、在家却愿意尝试糊状食物的情况,队员们与马老师、蒙老师共同调整机构餐食质地,并为家长提供饮食引导建议。这种“机构观察+家庭反馈”的双向印证,让服务方案更具针对性,也让家长感受到被重视的温暖。
  “细”心呵护:藏在日常里的小确幸
  照顾特殊儿童,考验的是耐心与细致。7 月 14 日,队员发现有孩子总趁老师不注意用纸巾擦脸,便轻声引导其正确用途,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经几日反复纠正,这个孩子不仅主动回答课堂小问题,还开心与志愿者击掌;马老师欣慰道,自闭症儿童好习惯养成需不断重复,而他们做到了。七天里,温暖瞬间不断上演:孩子跟着哼起不成调的儿歌,用指尖轻点手心 “打招呼”,午餐时主动提醒同伴、分享食物。这些藏在陪伴里的细微变化,如石子投湖心,漾开涟漪,让队员真切感受到付出的意义。为贴合需求,队员每日复盘调整:遇孩子对强光敏感,便将下午活动改至室内;发现受欢迎的游戏,就多安排重复开展。灵活的适配,让关爱更添温度。
  “萤”光延续:把温暖酿成“长效药”
  7月16日的课堂上,孩子们举着自己画的“星星”送给队员。七天的陪伴结束,但这份关爱并未就此结束,队员们整理出《服务笔记》,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小习惯和互动偏好,又将实践中摸索出的方法用线上方式发给了机构和家长作为参考。这些沉淀下来的经验,还将被总团纳入培训手册,为其他分团的服务提供借鉴。就像蒙老师说的:“你们留下的不只是笔记,更是能一直发热的‘火种’。”
   从精准对接需求到联动家庭,从细节呵护到经验沉淀,萤光聚力团钦南分队用七天时间证明:爱不必轰轰烈烈,把每件小事做细做暖,就能在特殊儿童的世界里,点亮一片亮晶晶的星空,让“萤光”汇聚成持续照亮前路的光芒。
文/曾凯淇 高阳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