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学子三下乡: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安全教育宣传形式,6月27日——7月10号,南阳理工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非遗传承进乡村,关爱留守促振兴”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漆扇扎染剪纸传非遗,安全宣传入民心主题活动。
以漆为笔绘平安,非遗漆扇。活动现场,非遗漆扇制作区格外热闹。志愿者们手持调漆工具,向好奇的学生们讲解漆扇技艺:“漆不溶于水,滴入水面可自然扩散成画,将空白扇浸入其中,花纹便随水而生。”通过点、甩、弹等手法,创作出漆扇作品,再挂至一旁晾晒,干透之后,再由学院老师亲笔题字,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漆扇,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漆扇的美。
当学生亲手完成一把凝聚心血的漆扇时,不仅收获了技艺的成就感,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制作非遗漆扇,既是为传统文化续写传承篇章的使命担当,也是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珍贵契机。不仅让学生们亲手触摸历史,更在推光刮漆间体悟到传统工艺的非凡价值。
图为学生进入场地。秦正阳 供图
漆扇制作区里,志愿者们提前备好大漆、桐油、扇骨、矿物颜料 ,还贴心准备了防护手套。“漆艺在中国有8000多年历史,以前是皇室贵族的‘奢侈品’,现在我们要用它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品!” 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目光,非遗漆艺方向的志愿者耿旭阳开启“科普模式”,从漆树种植讲到漆器制作流程,揭秘“何以中国”的漆艺密码。
设计环节成为孩子们的“创意战场”:有的孩子模仿课本里的古诗意境,运用“两个黄鹂鸣翠柳”诗句中呈现的色系 ;有的结合乡村生活,调制炊烟袅袅的农舍、金黄的油菜花田 ;还有孩子大胆创新,用红、蓝、金三色颜料泼洒出抽象图案,戏称是“彩虹落在扇面上”。上漆时,孩子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将扇子沾满漆料图案——当阳光穿过干透的漆层,扇面折射出温润光泽,传统技艺与童真创意完美交融。
图为书法老师为学生漆扇题字。徐爱婷 供图
扎染布艺染安全,传统技艺传递守护意识。另一边的扎染体验区同样人气高涨。为传承扎染技艺,感受非遗魅力,志愿者们用纱线、绳结对白布进行扎、缝、缚造型,浸入染缸后,蓝白花纹自然晕染,现场学生齐动手,布料在水中绽放蓝花,染色环节充满惊喜,当白色布料浸入靛蓝染料后,逐渐呈现出渐变色彩与自然晕染效果,每位同学的作品都各具特色。欢声笑语中,非遗文化悄然扎根。活动结束后,作品晾晒,通过沉浸式体验,扎染技艺的装饰美与生态智慧得以传承,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热情。
剪纸区域里,志愿者们摆放好红纸、剪刀、铅笔等工具。“剪纸可是咱们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变出各种各样的图案!”非遗剪纸技艺传承志愿者程俊杰一边说着,一边快速剪出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蝴蝶,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志愿者从简单的对称图形教起,比如剪“囍”字、小花朵 。先画好图案轮廓,再沿着线条小心翼翼裁剪。孩子们拿着剪刀,认真又有些笨拙地操作着。有的孩子在剪“五角星”时,不小心剪坏了一个角,急得快哭出来,志愿者赶忙安慰并帮忙补救,最终变成了独特的“六角星”,孩子破涕为笑。还有孩子发挥想象,剪出带着翅膀的小房子、长着鹿角的兔子等奇妙造型,把剪纸玩出了新花样,让传统技艺在童真创作里焕发出别样生机。
图为孩子们正在讨论剪纸形状。李妍霏 供图
非遗技艺承载千年智慧,安全宣传关乎万家平安。
非遗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源泉。这种直观的文化体验,能让中学生理解每个非遗项目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从而在心底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中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创新发展的开拓者,非遗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能为中学生的成长提供精神滋养。让我们走进非遗、体验非遗。这场活动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也为安全教育开辟了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守护生活的温暖光芒。
(通讯员 田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