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金职大E·就通实践队以推普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暨萌萌
  今年8月,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E·就通实践队跨越万里,深入新疆喀什、伊犁、塔城等地的社区乡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这支由12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创新构建“推普+人工智能”“推普+文化传承”“推普+技能提升”三维模式,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融入边疆群众日常生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实践队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
  推普+人工智能:科技架起“语言学习桥”
  在喀什市乌图布拉格镇居民家中,9岁的阿依古丽正对着手机朗读古诗。屏幕上的“国语通AI”系统实时标注发音偏差,并推送标准范读——这是实践队自主研发的智能学习平台,集成语博APP语音评测接口与纠错算法,形成“诊断-练习-反馈”闭环。“系统像老师一样随时指出问题,孩子进步特别快!”家长吐尔逊·买买提感慨道。“针对边疆群众学习时间碎片化、辅导资源匮乏等痛点,我们团队开发了三大技术工具,分别是轻量化学习平台、方言语音库、场景化词包,让推普更精准、更贴心。”实践队队员郑群涛说。目前该系统已覆盖80余户家庭,使用者普通话测试合格率提升52%。
  
  图为队员们指导孩子们使用国语通AI系统
  推普+文化传承:普通话成“文化共鸣器”
  “我的梦想是当工程师,用双手建漂亮房子!”在喀什团结路社区的推普课堂上,三年级学生艾力夏提·玉素甫用普通话讲述绘画作品。实践队将文化传承作为推普内核,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一方面,实践队员制作“双语文化卡片”,学生绘制馕坑、冬不拉等民族元素卡片,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普通话文化解说。新疆籍队员米尔夏提·麦麦提现场示范,“冬不拉琴弦震动的声音,就像天山溪水流过草原。”另一方面,通过“边疆故事工坊”加强情感共鸣。在伊犁社区活动中心,队员们引导老人用普通话讲述民族传说。56岁的哈萨克族农民别肯·托合塔尔汗的故事被录入“语博边疆声音库”,未来将通过“国语通AI”系统向全国青少年传播。“普通话不是要替代母语,而是让多元文化被更多人听懂。”实践队指导老师费锋说。活动累计采集民间故事47则,制作双语文化卡片200余张。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双语文化卡片”。
  推普+技能提升:语言铺就“共富发展路”
  在喀什夜市摊位前,商户热娜古丽用普通话向游客推销干果,“这是我们自家种的杏脯,甜得很!”一个月前,她还在为接待游客发愁。实践队将推普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针对商户、手工艺人等群体,开发了《旅游导览普通话30句》《电商直播话术手册》,模拟讨价还价、产品介绍等场景。同时,实践队链接学院线上课程,在普通话教学中融入小家电维修、短视频拍摄等技能。维吾尔族青年高娃·乔斯琳学完课程后,开通抖音账号宣传自己拍摄的新疆游客照片,抖音粉丝增长了1000多人,月增收2000元。塔城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评价:“这种‘语言搭台、技能唱戏’的模式,为边疆青年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图为实践队员向商户推普。
  E·就通实践队的创新探索,让推普工作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通过技术赋能,让人工智能让学习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文化铸魂,让普通话成为传承多元文化的纽带;通过发展聚力,让语言能力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当我们听到孩子用普通话朗诵《静夜思》,看到商户自信地与游客交谈,那一刻真正体会到‘语言相通才能心灵相通’。”实践队队长毛胜圣在实践日记中写道。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国语通AI”系统,新增农牧业术语模块,并与新疆高校共建“推普实验室”,让技术的温度持续滋养民族团结之花。(通讯员 费锋 楼康飞)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探千年窑火 悟文化传承 
  • 2025年8月,安徽理工大学“瓷都寻脉团”探秘景德镇:在陶阳里观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创作,于徐家窑触摸千年窑火余温,在御窑博物馆惊叹瓷
  • 三下乡 202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