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三下乡·江畔纪】“清”退见蓝,“渔”获新生!——地大学子重走总书记考察路,探秘江豚“新家”

    发布时间:2025-08-17     阅读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出“渔”蓝实践团
       导语​
  长江与鄱阳湖在九江交汇,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此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城区段,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2025年盛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出“渔”蓝实践团循着总书记足迹,走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博物馆及湖口县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在“一馆一园一基地”中解锁长江大保护的“九江密码”,见证退捕落地、江豚鳤鱼重现、生态保护科技赋能,这既是渔民转型故事,更是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长江新画卷。
  ​一、重走总书记考察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里的“生态印记”​​
  “总书记就是在这里驻足看江豚的!”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讲解员小陈指着观景平台上一处标记告诉我们。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站在这里,远眺长江水道,听取江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如今这里已是九江的“生态会客厅”:老码头变亲水步道,砂场成湿地公园,江豚常跃出水面引游客记录。附近居民李大爷说,总书记来时江豚还不多,现在几乎天天见,这得益于禁渔严格、渔民上岸,鱼多了江豚自然回归。团队成员沿总书记走过的路线漫步,见公园既保留长江文化厚重感,又融入现代生态元素,智能监测屏实时显示水质和江豚轨迹,护渔队驾巡逻艇用无人机与自动识别系统巡江,非法捕捞基本绝迹。
  ​二、禁渔执行的“九江答卷”:从“一纸政策”到“全链守护”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禁渔成效的鲜活窗口,九江博物馆也藏着理解禁渔政策的线索。馆内生态展厅角落虽无专题展陈,却通过几组新旧对比照片诉说变化,还有泛黄的渔民日志复印件与如今护渔员工作手册的对比,讲解员称这些补充内容能让参观者从法律条文和实物对比中看懂禁渔的原因与方式,人们能从中读懂禁渔政策背后的生态考量与民生温度。
  ​三、探秘江豚“新家”:湖口保护基地里的“生命密码”​​
  如果说博物馆和公园是禁渔的“宏观叙事”,那么我们团队成员探访的九江市湖口县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让人近距离触摸到长江生态修复的“微观脉搏”。这个占地80亩的全国首个综合性平台,是珍稀物种“救护中心”,我们在这里看到人工繁育的长江“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鱼苗,还有嬉戏的江豚,其中包括今年新来的幼豚。基地充满“科技范儿”,实验室用声呐和AI监测江豚,救助池里康复的江豚已回归长江,标本馆新旧渔具对比鲜明。科研人员表示,禁渔让水里变化显著,江豚数量增多,消失的鳤鱼重现,洄游鱼类也常见了。
  ​四、我们的发现:青春视角下的“长江之变”​​
  作为地大学子,行走于总书记驻足的长江岸线,我们触摸到禁渔政策落地的印记,深切体会到国家战略的民生温度与生态智慧。九江博物馆的民生答卷、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生态奇迹、湖口保护基地的生命律动,这些“长江音符”诉说着生态文明建设是全民事业。
  站在两江交汇处,我们深知新时代大学生既是见证者,更应是生态文明践行者。见证渔民新生活、听闻护渔故事,让我们明白守护长江既需顶层设计,更需青年以专业行动担当。这份实践坚定了我们:用脚步丈量长江,用知识解读生态,让青春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绽放!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