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社会实践进行时 | 西安理工大学"麦缕织梦"实践队:千年麦秆藏春秋,青春接力续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21     阅读
    来源:李玉章 李林富
       1.指尖初体验:沉浸式“麦秆初课堂”
  蒲城麦秆画肇始于隋唐年间,匠人以麦秆天然的光泽与纹理为独特"画材",在一折一粘、一雕一画间融合绘画与雕刻的巧思,凝结成承载千年智慧与地域风情的指尖艺术。但时光流转中,这项曾璀璨一时的非遗却在当代遭遇瓶颈:公众认知度偏低,年轻群体对其兴趣匮乏,市场推广渠道亦受限制。怀揣着守护传统、激活非遗的使命感,实践队将深入探寻麦秆画的技艺奥秘与文化内涵,并来到了秦缘非遗文化馆,以此作为社会实践的起点。
  在体验麦秆画制作这一环节中,大家纷纷动手尝试。起初,面对弯曲变形的麦秆,许多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技巧。有人用镊子轻轻展开秸秆,利用熨斗小心翼翼地熨平褶皱;有人精心裁剪麦秆,将其巧妙组合成花瓣、叶片等形状,再一点点拼凑出花朵、树木等图案。现场气氛热烈,大家相互交流、借鉴,共同攻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经过数小时的努力,一幅幅各具特色的麦秆画逐渐成型,虽然有些作品稍显稚嫩,但每一幅都饱含着创作者的心血与对非遗技艺的热爱。
  2.千年技艺墙:博物馆里的“流光溢彩”
  实践队员们走进麦秆画博物馆,传承人拈画细说,讲述了博物馆中一些精致的麦秆画诸如《丰收乐》,《端午赛舟》等作品的描绘内容,典故,制作工序等。看着这些作品,实践队员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巧思,了解到了麦秆画的工艺流程和艺术魅力。
  3.数据把脉:1046份问卷里的传承真相
  为精准把握麦秆画传承困境的根源,探寻切实可行的活化路径,实践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本次调研面向全国多省份人群展开,共收集有效问卷1046份,其中学生群体占比超六成。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梳理,可清晰窥见麦秆画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的现实图景:
  从认知层面看,超半数受访者此前从未接触过麦秆画相关信息,仅有约一成受访者表示对其较为熟悉,公众对麦秆画的认知度处于较低水平。在兴趣度方面,近六成受访者态度平淡,仅表示略有兴趣,明确表示非常感兴趣的比例不足三成,年轻群体对传统技艺的关注度亟待提升。​
  传播渠道上,线下展会和旅游景区是主要信息来源,占比均超四成,社交媒体等线上渠道的传播效能尚未充分发挥。消费意愿呈现偏低态势,超半数受访者能接受的价格在50元以下,愿意为其支付200元以上的比例不足4%。在创新需求上,结合现代设计风格和开发功能性产品成为主要期待方向,同时融入数字化技术的呼声也较高,反映出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的迫切性。
  针对麦秆画传承难题,实践队与传承人、文化部门共商对策。队员提议打造“非遗+”模式,结合短视频制作技艺教程,开发兼具实用性的书签、台灯等文创。传承人盼深化校企合作,借助高校设计资源优化产品,拓展电商渠道,提升年轻群体关注度。
  4.云端传薪:新媒体短片为非遗“破圈”
  队员们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剪辑短片记录麦秆处理的精细、创作的专注和守护者的执着,并在短视频、社交软件上推送;同时撰写深度报告,倡议设立研习中心、推动非遗走进课堂、开辟线上售卖等方案,为麦秆画的延续注入年轻思维。
  5.青春接力:与传承人签下“长情约定”
  这场研学让队员们真切体会到非遗活态传承的使命。麦秆画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触摸的文化脉搏。作为青年学子,实践队与传承人签下“长情约定”,以线上课程开发、研学活动组织延续守护。用创意为千年技艺注入活力,让青春在非遗传承中绽放光彩,让麦秆画的温度代代相传。
  作者:李玉章 李林富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