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东北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吉林绿钥匙”振兴实践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深入白山松水间开展了一场以“生态文明建设与东北振兴”为主题的深度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松花江、珲春市等实践地,团队试图在更广阔的地理维度中,解构生态文明建设对东北振兴的深层赋能,系统梳理了吉林践行“两山”理论的创新实践,用青春视角诠释了新时代吉林振兴的生态密码。
“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坚持绿色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论述,成为本次实践的核心遵循。实践团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吉林的理论与实践》为理论指南,重点考察了总书记三次视察吉林时关注的生态领域。
在查干湖畔,盛夏的阳光为这片北方明珠镀上金边。实践团见证了“以水养鱼、以鱼净水”模式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5年,查干湖水质从Ⅴ类跃升至Ⅲ类,夏季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真正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奇观。
实践团成员在查干湖畔调研 温璐宁供图珲春防川景区则呈现另一番景象:中朝边境线上,木质栈道蜿蜒于原始森林间,俄罗斯游客与延边朝鲜族村民共植的“友谊林”已亭亭如盖。实践团记录下“一带一路”生态融合的鲜活样本——跨境生态旅游线路将图们江畔的湿地、朝鲜的茂山铁矿遗址与俄罗斯的哈桑湿地串联,不断吸引着境内外游客参观学习。

实践团成员在防川风景区调研 颜鸶璎供图
“这次实践让我重新定义了'专业'——环境科学不仅是公式和模型,更是对土地的深情。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守护者。”实践团成员张同学感叹到。这些实践也印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吉林的理论与实践》中的论断:当生态保护成为发展前提,绿水青山便能孕育出金山银山。
从松花江源头到图们江畔,吉林的实践正以生态为锚点开启东北振兴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并非简单否定工业文明,而是通过系统性思维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当生态保护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传统产业得以在绿色转型中重构竞争优势,新兴产业则依托生态优势获得生长土壤,形成“保护-转型-创新”的良性循环。
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振兴即工业振兴”的线性思维,将生态资本视为与工业资本、人力资本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吉林样本揭示了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普遍规律:当发展逻辑从“征服自然”转向“顺应自然”,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资源诅咒便能转化为资源红利。这种转型不仅需要技术革新,更需要制度创新。

实践团成员在扶余市调研 王梓伊供图
这场实践,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份学术报告的积累,更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现场验证,本质上是对发展观的重新定义。它证明高质量发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通过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当2400万长白儿女将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嘱托转化为具体行动,新时代吉林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以生态为底色,徐徐展开。
通讯员:虞紫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