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当时代的号角在秦岭深处回荡,当振兴的蓝图在乡土大地铺展,“青峦映金”实践队的青年们,怀揣着滚烫的理想,在七月流火中奔赴商洛山阳县。他们以青春为笔,以山河为卷,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每一寸蜕变,用赤诚解读振兴路上的万千气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实践,而是一次与土地的深情对话,一场向梦想的勇敢奔赴。
热血启程:让青春在乡土上沸腾 7月9日的晨曦尚未褪尽,曲江校区的出征号角已在风中嘹亮。队员们的行囊里装满的,是精心打磨的调研提纲,是跃动不止的求知渴望,更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定信念。车厢里,讨论声此起彼伏,像一簇簇燃烧的火苗,驱散了夏日的燥热,也点燃了前路的憧憬。每一个提问都带着锋芒,每一次修改都藏着严谨——他们知道,脚下的路,连着乡村的未来。抵达山阳的那一刻,热情便与这片土地撞了个满怀。客运站的人潮里,队员们穿梭如织,递出的不仅是问卷,更是一份份沉甸甸的倾听;民宿的屋檐下,他们叩响的不仅是木门,更是生态与经济共生的密码。汗水浸湿了衣衫,笑容却始终明亮——因为他们明白,每一份回收的问卷,都是民心的温度;每一次深入的访谈,都是振兴的线索。
秦岭深处:一场惊艳时光的蜕变 午后的秦岭,裹挟着草木的清香,将“喜柿山居”的画卷徐徐展开。谁能想到,这座曾在时光里蒙尘的小山村,如今正以“生态+文旅”的魔法,上演着一场震撼人心的“三维蜕变”。看经济的脉搏如何跳动!闲置的老宅在匠心独运中重生,化作诗意栖居的民宿;荒芜的土地上,九眼莲亭亭玉立,结出富民的甜果。六旬老人穿上制服成为民宿管家,返乡青年架起直播镜头吆喝家乡味——“在家当老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村民们的笑声里,藏着腰包鼓起来的踏实,更藏着腰杆挺起来的自豪。这不是简单的增收,而是一场关于尊严的逆袭。看生态的画笔如何晕染!尘土飞扬的土路,已化作青石板铺就的诗意小径;破败的土瓦墙,正诉说着泥砖特有的岁月温柔;荒芜的荒地,蜕变成莲叶何田田的诗意荷塘。清风拂过,荷香与茶香交织,老人在塘边漫步,青年在山间晨跑,孩子们追着蝴蝶喊着“要爱护小草”——这不是刻意雕琢的风景,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注脚,是自然与生命最和谐的共鸣。看文化的种子如何发芽!民宿里,员工们捧着书本钻研茶艺与村史,成了乡村故事的最佳讲述者;风筝节上,漫天彩鸢与秦岭青峦共舞,村民们举着手机记录的,不仅是美景,更是骨子里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这份精神的富足,比任何物质都更能点亮乡土的灵魂。
步履不停:让振兴的火种燎原 骤雨挡不住前行的脚步,7月10日的清晨,队员们踏着泥泞走进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菌菇从田间到车间,从鲜品到深加工,一条“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正蓬勃生长——这不是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一场关于资源整合的智慧革命,是让“小菌菇”撑起“金伞”的创举。雨过天晴时,翠屏山上的阳光格外耀眼,队员们的身影在山间跃动,他们宣讲的“三产融合”理念,随着山风飘向远方,像一粒粒种子,期待着在更多乡土生根发芽。7月11日的足迹,延伸向更广阔的乡村肌理。郭家村的草莓园里,藏着务工之外的增收希望;村委会的小院中,村“两委”的话语里既有经验的沉淀,也有发展的困惑。队员们走进农户家,握住老人布满老茧的手,听他们讲耕种的辛劳;翻开防汛预案,触摸到基层治理的细腻温度。这些琐碎的日常,拼凑出乡村最真实的模样,也让实践队的思考更加厚重。县团委的座谈会上,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耀。从红薯花生的产业升级,到“数字乡民”的创新模式;从生态理念的传播,到青年担当的践行——每一个话题都关乎乡村的明天。当“校地协同”的种子悄然埋下,我们仿佛看到,未来的某天,这里将生长出更多合作的硕果。
青春答卷:在乡土上书写永恒的诗行 从喜柿山居的荷塘月色,到菌菇基地的蓬勃生机;从郭家村的袅袅炊烟,到团委会议室的热烈讨论——“青峦映金”实践队的每一步,都踏在乡村振兴的鼓点上。他们带回的,不仅是厚厚的问卷和访谈录,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领悟,是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生动解读。
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振兴的征程永在路上。“青峦映金”的故事,是千万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缩影——他们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心灵倾听人民呼声,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当青山与金色的梦想交相辉映,我们坚信,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必将留下更多青春的色彩,绽放出更加璀璨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