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暑期 “三下乡” | 地信学院 “蒙城普法行” 实践小队:让法治之风吹进蒙城角落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地信学院“蒙城普法行”实践小队
  为筑牢蒙城县群众法治根基,推动法治理念融入基层,地信学院“蒙城普法行”实践小队于[具体日期]奔赴蒙城县,联动当地司法部门,在“蒙城好人馆”“庄周司法所”等阵地,以及社区广场等场景,开展沉浸式普法活动,用行动让法律贴近生活、守护民生。
  
  蒙城好人馆:以“好人精神”传递法治温度
  
  实践首站,小队走进“蒙城县司法局社区矫正教育基地——蒙城好人馆”。馆内“敬业奉献、见义勇为”等好人故事墙,与“社区矫正教育”职能深度融合。队员们围绕民法典中“见义勇为免责”“赡养扶助义务”等条款,结合好人事迹展开讲解:
 
  ●讲述“好人救险却担心被讹”时,引入《民法典》第184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让群众明白“做好事有法律撑腰”;
  ●分享“好儿媳赡养老人”案例时,解读《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赡养义务规定,引导大家既要学好人、更要懂法律,让法治温度与道德力量相互赋能。
  小队成员在“蒙城好人馆”前合影,将“好人精神+法治知识”的双重感悟,融入后续普法行动。
  
  社区广场:把法律“唠”进百姓日常
  
  走出好人馆,小队转战社区广场。这里老人带娃、邻里闲谈的场景,正是普法“接地气”的最佳阵地。队员们围坐在居民身边,像唠家常一样展开宣传:
  
  ●针对带娃居民:结合“未成年人保护、防拐防骗”需求,发放《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页,用“小朋友要远离陌生人给的糖果”等场景化提醒,教孩子和家长识别风险;
  ●聚焦老年群体:围绕“养老诈骗、遗产继承”痛点,拆解“冒充‘公检法’诈骗”“遗产分配争议”案例,教老人牢记“转账先问儿女、遗嘱要合法合规”,并现场演示“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流程,把法律守护延伸到生活细节。
  
  广场上,队员与居民围坐交流的画面,让法治宣传从“单向讲解”变为“双向共情”,把生硬法条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指南。
  
  庄周司法所:借专业阵地深化法治服务
  
  小队走进“蒙城县司法局庄周司法所”,依托“综合服务、人民调解、法律咨询”三大窗口,开启“沉浸式学法+实践”模式:
  
  ●窗口实践:在“综合服务窗口”协助整理普法台账,在“人民调解窗口”旁听“邻里噪音纠纷”调解过程。队员们发现,调解员引用《民法典》第294条“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噪声、光辐射、电磁辐射等有害物质”时,居民对“维权依据”理解更清晰,也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法律条文如何落地”;
  
  ●自主学法:在司法所办公室,队员们围读普法宣传册,结合墙上“化解纠纷、依法维权”锦旗背后的故事,复盘“法律如何帮居民解决难题”。从“物业纠纷”中《民法典》物权编应用,到“劳务工资”里《劳动法》保障,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深度绑定,为后续普法储备“实战经验”。
  
  小队在司法所服务窗口前展示宣传页,将“专业阵地所学”转化为“面向群众所用”,让法治服务更具底气。
  
  让法治“种子”扎根蒙城角落
  
  此次蒙城普法行,小队串联“好人精神阵地、百姓生活场景、专业司法平台”,把法律知识融入道德故事、日常闲谈、纠纷调解。从“蒙城好人馆”的精神共鸣,到社区广场的共情交流,再到庄周司法所的专业沉淀,每一步都让法治宣传更贴近蒙城群众。
  
  后续,小队将整理活动中收集的“居民高频疑问”(如“楼上漏水咋维权”“打工受伤咋索赔”等),制作“蒙城专属普法问答手册”,并通过线上平台持续推送,让“三下乡”的法治力量,长效守护蒙城民生,真正实现“一次实践,持续普法”的价值延伸。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