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底蕴:革命精神照亮绿色发展之路
实践团首站来到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展馆内,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张张珍贵图片,生动再现了当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感人场景。在庄严肃穆的党徽广场上,实践团成员重温入党誓词。广场上高13.8米的党徽雕塑令人震撼,其中13代表党中央在延安经历的13个春秋,8代表8年抗战,19米长21米宽代表建党于1921年。绿色转型:盐碱地变身“塞上江南”
实践团重点调研了南泥湾的千亩稻田项目。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片绿油油的稻田几年前还是盐碱化的贫瘠土地。“种水稻先要水。”曹杰向实践团介绍了稻田复苏的艰难过程。建设者们一锹一镐修复老旧水渠,顶着烈日勘探打井,“高坊村2口、红土窑村3口、南阳府村1口,这6口井打下去,才算把稻田的‘命根子'续上了。”面对土壤盐碱化问题,南泥湾引入北大荒集团的先进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深翻土地、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一点点改良土壤。“看着土壤颜色变深,手感变松软,稻苗长得精神,吃这苦也值了。”科技赋能:智慧农业扎根黄土地
在南泥湾农业示范基地,实践团成员看到了无人机在空中施肥施药,无人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精准作业。传统农业正在这里焕发出现代科技的光彩。“北大荒的科技和我们南泥湾人肯钻肯干的拼劲,拧成了一股绳。”水稻种植负责人张梦告诉实践团成员,他们从5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3个主栽品种,为南泥湾水稻找到“芯”方向。最让实践团感兴趣的是育秧技术的创新。东北的育秧棚模式在这里行不通,技术人员通过加装遮阳网、铺设无纺布,用大水洗苗降低土壤碱性,坚持每五天给秧苗"调酸洗澡",终于攻克了技术难关。文旅融合:红绿交融绘就发展新画卷
实践团观察到,南泥湾正在走出一条红色文旅与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发展新路。由不同颜色稻苗组成的抗日主题稻田画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每到插秧季、收割期,总会有大批游客前来体验农耕生活。革命旧址参观、稻田研学、湿地观鸟、特色农产品品鉴等丰富的业态不断激活发展动能。2024年,南泥湾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践团在调研中看到,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农产品,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南泥湾湿地公园的保护成效显著,小䴙䴘、白鹭、苍鹭等水鸟数量明显增加,调研团还观测到了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3年10月,40只朱鹮落户南泥湾,"东方宝石"为此地增添了新的生态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