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铁军烽火”——聚焦经济史,再寻新四军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铁军烽火”实践团
盛夏七月,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铁军烽火实践团”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求真的热忱,踏上江苏大地,深入无锡、盱眙、盐城三地,追寻新四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经济治理的历史印记。此行旨在挖掘那段艰苦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日伪严密封锁下,探索出保障军民供给、巩固政权、支撑持久抗战的经济实践智慧。

怀赤子之心,鉴求真之志
新四军在江苏根据地的经济治理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战中实现“自我造血”的关键探索,其核心目标在于打破日伪经济封锁、保障军民供给、巩固政权合法性,并为持久抗战奠定物质基础。这一时期的经济治理探索,融合了战时动员、制度创新与群众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江苏作为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精神资源。而新四军在江苏根据地的经济治理实践更是一个亟待深入挖掘的研究领域。7月初,团队率先开展线上集中文献研讨,为实地调研夯实理论支撑。通过系统梳理史料,成员们不仅深化了对根据地经济史实的认知,更明晰了这段历史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制定的镜鉴意义,为后续实地考察筑牢了学术根基。

叩沧桑旧址,听岁月回响
实践的起点在无锡。新四军六师部旧址纪念馆与江抗东进纪念馆内,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褪色的照片、斑驳的农具、泛黄的文件,无声诉说着苏南根据地的峥嵘岁月,记录着新四军减租减息、军民大生产运动等经济治理实践的历史细节,生动展现了新四军的治理智慧。
更令团队成员动容的,是馆内陈列的一系列英雄事迹。成员们久久肃立,屏息凝神,于无声处感受着那段烽火岁月所带来的巨大心灵震撼。一段段文字记载,清晰勾勒出打破经济封锁、实现“自我造血”的初步尝试;一幅幅模糊的照片,仿佛穿越时空,将革命先辈为国为民、甘洒热血的赤诚与无畏,深深镌刻在每个人心中。

离开无锡,实践团奔赴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这里,历史的“声音”更加具象——一把布满锈迹的锄头,仿佛还能触摸到当年新四军战士与农民并肩劳作的温度;一台老旧的木质织布机,似乎仍在回荡着妇女们昼夜赶工支援前线的“吱呀”声。每一件工具都生动还原了新四军通过发展生产、稳定金融来巩固根据地的务实举措。每一处遗址、每一件实物都是历史的“陈述者”,将那段依靠自力更生、发动群众克服万难的历史篇章,清晰地呈现在年轻学子面前。


理岁月经纬,溯实践本源
八月中旬,团队奔赴盐城,开启新一轮实地调研。作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的重要驻地,盐城的经济工作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在庄重肃穆的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与盐阜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专题展区成为考察重点。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实物展品中,淮南银行发行的货币尤为引人注目——这些设计简练的货币,曾在稳定金融秩序、巩固根据地经济基础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档案馆,实践团成员伏案研读,细致查阅原始档案。一份份关于财政收支、贸易管理、尤其是经济监督与审计制度的文献资料,逐渐拼凑出新四军经济工作从政策摸索走向制度化、体系化的完整图景。从生产运动的组织到金融秩序的维护,再到贸易流通的保障与严格的审计监督,每一步都凝聚着军民共同的智慧和汗水。


举精神之火,启未来之镜
从线上文献的案头研读,到跨越三地的实地寻访,南京审计大学“铁军烽火实践团”的足迹深深印在江苏这片红色热土上。那些沉睡在纪念馆中的历史碎片,在年轻学子的凝视与探究中被重新唤醒。它们无声地讲述着新四军在烽火硝烟中,以非凡的经济治理智慧为抗战胜利铸就坚实物质基础的壮阔历程。这段尘封的历史,经由实践团的记录与研究,正焕发出新的光彩,其蕴含的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制度创新与群众路线的精神财富,穿越时空,依然闪耀着启迪当下的光芒。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