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校地融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7月21日至25日,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红炉薪传,‘饼’承食安”实践服务团赴山东省临沂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聚焦革命老区食品产业转型升级与食安科普需求,通过实地调研、科技服务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形式,为当地产业振兴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动能。
一、 聚焦特色产业,科技赋能传统技艺升级
实践首日,团队赴蒙阴县常路镇开展产业调研。在“芦笋+金蝉”种养结合基地,负责人秦海昌系统介绍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创新实践,该模式通过资源高效利用显著提升土地产出效益。随后在大张台村煎饼产业园,成员在秦昌伟指导下参与煎饼模拟制作与品鉴,深入考察特色煎饼从传统手艺向“庭院经济”规模化生产的转型路径。团队重点研讨了未来共建“科技小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旨在为煎饼产业标准化生产、品质提升与市场拓展提供持续性科技支撑。
二、 深化基层服务,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7月22日,团队在兰山区汪沟镇闵家寨村开展专题活动。通过发放问卷、互动宣讲等形式,面向村民普及夏季食物中毒防控要点及食品科学贮藏知识,有效提升基层食品安全意识。团队同时参访村史馆及闵子祠,在村党总支部书记闵祥普讲解下,深入学习闵子骞孝道文化,强化服务乡土的文化自觉。当日团队密集走访三家标杆企业:在山东北粮农业,总经理杨林超阐释了“谷状元粥”标准化生产及“基地+公司+代理”合作社模式的协同优势;在临沂天润达生物科技,考察了校企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效;在华兴食品,总经理龚国强分享了“公司+农户+基地+合作社”全链条肉鸭产业的风险管控经验。当晚,团队在社区开展专项问卷调研,回收128份有效问卷,为煎饼产业精准调研奠定数据基础。
三、 整合产业链条,探索三产融合新路径
7月23日,调研聚焦农业现代化与产业融合。在汪沟镇“田秀才”合作社,团队与黄瓜种植大户深入交流,解析“种植户+合作社”集约化模式对煎饼原料供应链的启示。在山东新石器农业有限公司,系统学习其“两地一园”全产业链布局及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下午团队考察特色种植基地:双山前村火龙果基地的采摘园模式、蓝雪皇后蓝莓基地的先进种植技术、颜家埝村千藤有机农场的有机生产体系,为煎饼产业探索“特色水果深加工”“有机原料供给”等融合升级路径提供了现实参照。
四、 赓续红色血脉,践行青春使命担当
实践深度融合红色教育。7月24日,团队赴汪沟镇张虎峪村探望革命老兵王现同志,敬赠属地特色农产品“煎饼花”,聆听其作为铁道兵参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深刻体悟革命精神的思想伟力。当日下午,团队成员赴机关职工子女托管班开展“夏日安全知识”主题宣讲,通过趣味互动强化儿童自我保护意识。7月25日,团队在小杏花村驻村书记朱园柳带领下,学习该村以党支部领办“共富工坊”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并运用专业知识开展两场助农直播,成功推广乡村手工艺品及“王小饼益生元煎饼”,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产品上行。
本次社会实践是青岛农业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团队通过五天的深度实践,系统梳理了临沂老区食品产业特别是煎饼产业的升级瓶颈与发展机遇,提出“科技赋能传统工艺、三产融合提升价值、文化铸魂夯实根基”的赋能路径。实践成果彰显了高校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智库作用,也为深化校地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长效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青岛农大食品学子在沂蒙热土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了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