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红途励行”实践报告
来源:郑州大学“探寻红色密码,筑牢理想根基”暑期社会实践队
2025年7月日至日,郑州大学红途励行实践团一行8人,由第五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跨学院组队,先后走进郑州烈士陵园、中原英烈纪念馆、二七纪念塔,通过实地参观、故事分享、影像记录等方式,完成“探寻红色密码,筑牢理想根基”主题社会实践。报告从“实践背景—实践过程—主要收获—结语”四部分,对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实践背景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既要“知史”,更要“共情”与“力行”。郑州拥有烈士陵园、中原英烈纪念馆、二七纪念塔等丰富红色资源,却存在青年了解不深、传播方式单一等现实问题。红途励行实践团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尝试用“现场参观+故事分享+微视频”的组合实践,让红色文化真正进校园、入社区。
为了让“知史”不停留在背诵年份,“共情”不局限于瞬时感动,“力行”不变成一句口号,团队把课堂搬到现场,我们的实践队伍在陵园听风声穿过松柏,在纪念馆把展品编号记进手机备忘录,在二七塔顶层迎着热浪拍下一分钟的短片。我们相信,当历史与现实在同一条时间线交叠,青年才会自发地把信仰带回日常。
二、实践过程
(一)郑州烈士陵园:敬献默哀,见证箴言
7月日上午,暑气尚未蒸腾,实践团成员已在陵园门口集合。入园后,大家默契地放慢脚步,仿佛怕惊扰长眠于此的英魂。拾级而上,革命先烈纪念碑矗立眼前,碑身灰白,浮雕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成员们自动排成一列,低头默哀整整一分钟。随后,每人献上一枝白菊,花瓣上还沾着清晨的水珠。
默哀完毕,松柏间的风忽然停了,像是谁轻轻按下了静音键。阳光穿过叶隙,在碑身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像一枚枚悄悄别上的勋章。八名成员不约而同抬头,望向碑顶那行鎏金刻字,齐声读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箴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声音不高,却在空旷的广场里荡出层层回声,仿佛把沉睡的石阶也唤醒。
张林硕于浮雕前,把相机调成黑白模式。镜头里,“持枪冲锋”的战士与“托举炸药包”的身影被光斑切成明暗两块:亮处,石面细腻如新;暗处,岁月留下的沟壑像刀痕般锋利。他屏住呼吸,按下快门,咔嚓一声轻响,像给时间按了一次暂停键。快门声落下,碑侧草丛里忽地飞出两只灰喜鹊,掠过碑顶,翅羽在日光下闪出一道银边,又迅速隐入松针深处。
余雨纯把手中最后一枝白菊稳稳放在碑座边缘,指尖在花瓣上停留了两秒,像替它理顺并不存在的褶皱。碑座下方,一条极细的裂缝悄悄蜿蜒,裂缝里嵌着几粒去年秋天的松果壳,壳尖已被雨水磨得圆润。她蹲下身,用指腹轻轻拂去壳上的尘土,指尖沾了一点微凉的青苔气息。
没有人再说话,连呼吸都放得很轻。远处的云影慢慢掠过碑身,像一条无声的河流把此刻悄悄带走。大家站成一排,影子被阳光拉得很长,像八支同时点燃的火把,静静插在青石地面上。纪念碑无声,却在他们心里发出低沉的共振——那声音说:记住,然后出发。
(二)中原英烈纪念馆:系统参观,故事分享
7月日,午后14:30,实践团顶着37℃的高温抵达中原英烈纪念馆。馆外蝉声如潮,一波接一波地拍打耳膜;汗珠顺着鬓角滑到下巴,却在推开大门的瞬间被冷气轻轻抹平。厚重历史像一块巨大的冰,把热浪挡在门外,也把所有人按进了静默。
“五四运动在中原”展厅的灯光柔和,泛黄的老照片被玻璃压成平整的时间。青年学生高举的标语牌边缘卷曲,墨迹却仍旧浓烈,像要把百年前的呐喊递出画框。镜头里,他们的目光笔直、炽热,隔着玻璃与2025年的注视短兵相接。
“抗日战争中的中原”展厅更暗,一束冷光打在玻璃柜里的军号上。号嘴残缺,铜绿爬满管壁,像一条结痂的伤口。讲解员的声音放得很低,成员们却把呼吸压得更低,仿佛怕惊动那支随时会自行吹响的号角。
再往里走,“解放战争在中原”展厅的半面红旗只剩几条纤维,经纬稀疏到可以透影。五角星的针脚却清晰,线头倔强地翘着,像不肯倒下的倔强。红旗背后的展板上写着“支前民工×连”,红布褪色成褐,但“×”旁的11个针脚仍保留原色,像一条条细微的血管,把当年的心跳输进此刻的脉搏。成员们依次掏出手机,打开备忘录,指尖在玻璃上轻敲。“吉鸿昌诗稿——展柜编号3-05,A4纸大小,血迹在第二页右下角。”“杨靖宇驳壳枪——展柜编号4-12,枪托裂纹3厘米,扳机护圈缺失。”“支前民工布鞋——展柜编号5-08,左鞋前掌磨穿,鞋底嵌有黄土。”
30余条记录排成一串冷冰冰的编号,却在输入时一点点发烫;屏幕的背光映在每个人脸上,像给静默的展厅添了新的光斑。编号越往下拉,指尖越慢,仿佛每敲一个字符都在替展品补全未竟的呼吸。
当最后一条记录打完,备忘录顶端的时间刚好跳到15:45。馆内的冷气继续吹,蝉声仍在玻璃外高唱,但所有人心里都升起一股比空调更沉的凉意——那是历史把温度调到了“此刻”,让人无法避让。
(三)二七纪念塔:登塔观影,极简记录
7月日午后,二七塔前的地砖被阳光烤得发烫。63米高的联体双塔像一对并肩的火炬,塔身绿色琉璃瓦折射出的光斑在地面跳动。史欣冉、齐晨翔、王智弘负责登塔拍摄,其余成员在塔下阴凉处做后勤。
塔内楼梯狭窄,脚步回声回荡。每上一层,展线愈发紧凑:京汉铁路大罢工起因、工人代表被捕、林祥谦血洒站台、施洋律师慷慨就义……油画里的血迹早已干涸,却在灯光下依然刺目。齐晨翔边拍边在本子上记下关键词,汗水顺着额角滴落,洇开一小片墨迹。
登顶后,三人把镜头对准塔外。车水马龙的二七广场与1923年的铁路工棚影像在取景器里重叠,仿佛按下快门就能让时空对话。塔下,其余成员用一张A4白纸写下“探寻红色密码,筑牢理想根基”当背景,拍了一张集体合影。没有无人机、没有稳定器,只有一部手机、一张白纸和八张被晒得通红的脸。
三、主要收获
主要收获可以用总的一句话概括:原来“红色教育”不是展板上的口号,而是把历史拆成一个个可感、可用、可带走的细节,再让不同专业的我们各显其能,最终把课本里的“家国”装进日常生活,这趟实践给了我们实打实的体会。
第一,专业不再只是简历里的关键词,而是现场解决问题的“随手工具”。医学生包里常备的藿香正气水,随时用于应对高温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各个专业的同学发挥出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一同圆满完成了这场意义深远的社会实践。跨学科混搭没有宏大叙事,只是谁顺手就搭把手,却让“专业”第一次有了温度。
第二,历史不再高冷,它藏在陌生人的一句话里。烈士陵园门口卖冰棍的大叔听我们念完箴言,顺口接下一句,才知道他年轻时就是志愿讲解员;二七塔保安提醒我们入场时间,利于我们及时完成实践任务......我们突然明白,红色故事最好的传播不是转发量,而是路人愿意停下来多看一眼的那一秒。
四、结语
五天行程,三处地标,百段故事,千次心跳。红色文化不再是课本里静止的章节,而是碑面上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烫的温度,是二七塔顶层风声穿过琉璃瓦的回声,是纪念馆玻璃柜边缘隐约可见的指尖浮雕。当藿香正气水的辛辣、手机快剪的卡顿等一起涌进记忆,历史便与盛夏的汗水、地铁的报站声、朋友圈的点赞提示音重叠,成为可触、可带走的日常片段。
团队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继续制作“河南红色故事100秒”系列短片:让吉鸿昌的诗句在耳机里与节拍器同速,让杨靖宇的雪地足迹在屏幕里与夜跑轨迹重合,让二七塔的双塔剪影成为手机壁纸,随时亮起。我们计划把短片送进课堂、社区、公交站,让等车间隙的100秒也能点亮一次心跳。
愿更多青年循着这条红色之路,把信仰的火种揣进书包、塞进白大褂口袋、夹进实验报告,让它在自习室的灯管下、手术台的聚光灯里、代码运行的黑框中静静发光。当无数微光汇聚,便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天星火。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
- 郑州大学“红途励行”实践报告
- 2025年8月23日,郑州大学红途励行实践团一行 8 人,由第五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信息管理学院跨学院组队,先后走进郑州烈士陵园、中
- 三下乡 202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