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美乡村 智启新程
绘美乡村 智启新程
在通海县秀山街道东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院落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手绘乡村青春活动”正以独特的方式推动着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高皖苏、苗芷榕、王楠、孙思忆四位机械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带着工科生的严谨与实干,扎根东村社区,跳出“绘画宣传”的传统思路,聚焦垃圾分类的痛点难点,用接地气的方案和扎实的行动,让环保新风在这个农房集中改造与乡村旅游交汇的社区里落地生根。
扎根东村:摸清社区垃圾分类的“本土难题”
东村社区地处秀山街道核心区,既是农房集中改造的示范片区,又因紧邻秀山风景区,承载着部分乡村旅游功能。然而,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却面临着“城乡结合部”的典型困境:常住村民习惯了“随手扔”,租房的外来务工人员对分类标准不熟悉,游客流量大导致临时垃圾增多……这些问题,成了四位志愿者进村后的首个调研课题。
“我们拿着笔记本在社区转了三天,像给机器做‘故障诊断’一样记录问题。”高皖苏说,他们发现社区现有的3个垃圾投放点分布不均,离最东侧的居民小组有近800米,老人倒垃圾要走十几分钟;分类垃圾桶的标识是统一的“干垃圾、湿垃圾”,村民们看着犯迷糊,“啥是干的?啥是湿的?菜叶是湿的,那湿漉漉的塑料袋算啥?”
更让志愿者们揪心的是,社区虽然配备了分类垃圾桶,但清运环节“最后一公里”没打通——收垃圾的三轮车一来,不管蓝桶绿桶,全倒进一个大箱里。“村民们看在眼里,慢慢就觉得‘分了也白分’,积极性越来越低。”东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感慨道,之前也贴过宣传海报、开过快闪宣讲,但效果总不持久。
摸清这些“本土难题”后,四位志愿者决定以东村社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设计一套“能落地、能坚持、能复制”的垃圾分类方案。“我们不是来‘画蓝图’的,是来‘解难题’的。”王楠的话,道出了团队的初心。
前端引导:把分类标准“翻译”成东村方言
“阿姨,您看这菜叶、果皮,都是‘土肥’,得进绿桶;这塑料袋、废纸巾,是‘废品’,要进灰桶……”在东村社区的小广场上,苗芷榕正拿着自制的“分类教具”给村民演示。所谓“教具”,不过是用硬纸板做的简易垃圾桶模型,配上从村民家收集的“垃圾样本”——烂菜叶、空酒瓶、旧电池、塑料袋,直观得就像“实物教学”。
这是四位志愿者针对东村社区“村民听不懂专业术语”设计的“土办法”。他们放弃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等标准表述,改用村民熟悉的“土肥”“能卖钱的”“有毒的”“剩下的”来对应四类垃圾,还编了一段东村方言版口诀:“绿桶装菜根,喂肥田坎;蓝桶装瓶罐,能换油盐;红桶收药瓶,莫害家园;灰桶纳杂碎,统一清完。”
为了让口诀“入脑入心”,他们拉着社区的文艺骨干,把口诀编成了快板。每天傍晚,社区小广场上就响起“竹板一打哗啦啦,垃圾分类记心下……”的节奏,村民们一边乘凉一边跟着念,连小孩都能背得滚瓜烂熟。“以前听宣讲像听天书,现在快板一唱,啥都明白了。”村民张大妈笑着说。
针对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他们还在租房集中区贴了“双语提示”——一边是东村方言口诀,一边是普通话翻译,配上简单的图标,连刚到社区的打工者都能快速看懂。孙思忆还制作了“分类流程图”贴在每个垃圾桶旁,用箭头一步一步指示:“第一步:看是不是能吃的(厨余);第二步:看是不是能卖钱的(可回收);第三步:看是不是有毒的(有害);剩下的,全进其他垃圾桶。”
这些“接地气”的引导方式,让东村社区的垃圾分类正确率在两周内就从不足20%提升到了60%。“这些娃娃不搞虚的,教的都是咱能听懂、能做到的。”村民们的认可,成了志愿者们最珍贵的“奖状”。
中端优化:用“工程思维”让分类更方便
“分类麻烦,根源是‘不方便’。”高皖苏说,这是机械专业“人机工程学”里的核心逻辑——操作越复杂,执行率越低。针对东村社区的投放点问题,他们拿着卷尺丈量社区每个角落,结合居民分布密度、日常活动路线,绘制了“垃圾桶最优布局图”。
“原来的3个点太分散,我们建议增加2个,每个点覆盖50户左右,最远的村民步行不超过3分钟。”王楠指着图纸解释,新的投放点特意选在村民常去的小卖部旁、社区活动室门口,“就像设计机器时要考虑‘操作半径’,垃圾桶得放在村民‘顺路’的地方。”
他们还发现,社区的垃圾桶没有盖,夏天招苍蝇、下雨天进水,村民们嫌脏不愿靠近。于是,四人发挥机械专业特长,找来社区里的废旧木板、合页,动手给每个垃圾桶加装了“简易翻盖”。“原理就像咱们家里的锅盖,掀开能卡住,松手自动合上,挡苍蝇又挡雨。”孙思忆边演示边说,改造后的垃圾桶干净了不少,村民倒垃圾也愿意多走两步了。
考虑到社区游客多,他们还在靠近秀山风景区入口的投放点设置了“临时分类袋领取处”,挂着印有分类提示的小塑料袋,方便游客随时取用。“以前游客随手扔的矿泉水瓶、零食袋,现在大多能进对桶了。”负责景区保洁的阿姨说。
后端保障:让分类成果“看得见、得实惠”
“光让村民分,不解决‘分了之后怎么办’,一切都是白搭。”这是四位志愿者在东村社区最深的体会。为了打通清运环节,他们多次跑到秀山街道办事处,拿着调研数据和方案,申请协调分类清运车。“我们算过一笔账,东村社区每天的厨余垃圾约200公斤,足够附近的农田堆肥用;可回收物每月能卖1000多元,积少成多也是笔收入。”
最终,街道同意每周三次安排分类清运车到东村社区,绿桶的厨余垃圾运到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堆肥场,蓝桶的可回收物由回收站定期上门收购。四位志愿者还和社区一起,把村头的一个闲置小仓库改造成了“可回收物暂存点”,贴上价格表:废报纸1.3元/公斤、塑料瓶0.1元/个、旧衣服0.8元/公斤……明码标价,让村民看得明明白白。
为了激发持续动力,他们协助社区推出了“积分奖励”制度:村民每次正确分类投放,可在“积分卡”上盖一个章,10个章能换一袋洗衣粉,30个章换一桶食用油。每月底,社区居委会还会评“分类能手”,在公示栏贴照片表扬。“现在大家不仅自己分,还盯着邻居分,就怕积分落后。”社区网格员笑着说。
更让村民们惊喜的是,用厨余垃圾堆出来的有机肥,社区免费分给种菜园的农户。“这肥劲儿足,种出来的青菜特别嫩,比买的化肥好用!”拿到有机肥的李大叔笑得合不拢嘴,这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村民们对垃圾分类的热情更高了。
青春印记:在东村社区留下“带不走的方案”
活动结束时,四位志愿者没有匆匆离开。他们把在东村社区的实践经验整理成《城乡结合部社区垃圾分类操作手册》,详细记录了投放点布局、方言口诀、积分制度等“本土化”做法,甚至标注了“哪些废品价格波动大”“堆肥时要加多少秸秆”等细节,留给社区居委会参考。
他们还特意培训了12名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他们如何维护投放点、调解分类纠纷、联系清运车。“我们走了,这套办法得有人接着干。”苗芷榕说,就像机械装置需要“维护手册”,垃圾分类也需要“传承人”。
如今的东村社区,垃圾分类已成为新风尚:投放点干干净净,村民们提着分类好的垃圾自觉投放,连小孩都能熟练说出“菜根进绿桶”;社区的环境变整洁了,游客多了,农家乐的生意也更红火了。“这四个大学生,没给我们画多少画,却给我们村画出了一条干净整洁的新路子。”东村社区居委会主任的话,道出了活动的真正价值。
离开东村社区那天,四位志愿者在社区的公示栏上看到新贴的通知:“本周‘分类能手’:张桂英、李建国……”阳光下,这些名字和他们留下的方案一起,成了“手绘乡村青春活动”最生动的注脚——青春的力量,从来不止于画笔,更在于用实干为这片土地留下长久的改变。
责编:周云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