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探寻红色青岛

    发布时间:2025-08-31     阅读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青春逐光红色青岛,高校实践团队解码城市红色基因
  盛夏八月,青岛的红色场馆里涌动着青春热潮。一支高校实践团队怀揣对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热忱,开启为期16天的“探寻红色青岛”调研之旅,足迹遍布鲁迅公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等6处核心阵地,以青年视角挖掘红色资源、梳理传承脉络,让沉睡的历史“活”起来,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走进鲁迅公园,海风裹挟着松涛声,仿佛在诉说百年前的思想激荡。团队成员在鲁迅雕像前驻足,雕像目光深邃,长衫拂动,尽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风骨。恰遇在此写生的退休教师李阿姨,她主动分享:“上世纪50年代,这里就是青岛青年的精神地标,每逢纪念日,学生们都会来此诵读鲁迅作品,传承进步思想。”李阿姨还拿出珍藏的老照片,照片里身着校服的青年围坐雕像旁,神情专注,让团队成员真切感受到鲁迅精神在青岛的深厚根基。沿着蜿蜒的木栈道前行,“蓬壶胜览”牌坊古朴庄重,团队成员查阅史料得知,这里曾是爱国志士秘密集会的场所,他们借游览之名,传递进步刊物、谋划救亡运动。抚摸牌坊上的斑驳纹理,团队成员仿佛触摸到先辈们热血抗争的温度,更深刻理解青岛作为新文化运动传播阵地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人民海军党缔造”的醒目标语,瞬间将团队成员带入波澜壮阔的海军发展史。室内展区,一组“海军五大兵种”群雕气势恢宏,战士们手握钢枪、目视远方,展现出捍卫海疆的坚定决心。讲解员介绍,这组雕像以真实官兵为原型,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海军将士的使命担当。在“万山海战”展区,一艘功勋舰艇静静陈列,甲板上的弹痕清晰可见,团队成员通过VR设备“穿越”回1950年的战斗现场,炮火轰鸣、海浪翻腾的场景让人震撼不已。“原来海军初创时这么艰难,先辈们用简陋装备打出了威风!”团队成员小李感慨道。而馆内的花瓣便签墙,更是成为红色传承的“情感驿站”——刚结束研学的小学生们写下“我要当海军”“保护祖国大海”的稚嫩誓言,退休老兵留下“愿海军更强大,祖国更繁荣”的深情寄语,实践团队成员也提笔写下“以青春护海疆,以实干践初心”,让不同年龄层的家国情怀在此汇聚。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气氛庄严肃穆。走进“英烈事迹厅”,刘谦初、张含辉、陈若克等烈士的事迹展板依次排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诉说着他们为信仰献身的壮烈人生。在陈若克烈士的展柜前,团队成员久久伫立,展柜里摆放着她牺牲前使用的钢笔和日记本,日记中“为了民族解放,我愿把热血洒尽”的字句,让不少成员红了眼眶。纪念馆研究员王老师介绍:“陈若克牺牲时年仅22岁,她在狱中遭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团队成员还参与了“英烈故事宣讲”志愿活动,通过提前整理的史料,向参观游客讲述烈士事迹,当听到游客们发出“原来青岛有这么多英雄”的感慨时,大家更真切感受到传承红色故事的意义。
  
  调研过程中,团队始终坚持“沉浸式体验+深度访谈”双轨并行,累计访谈场馆工作人员、历史爱好者、青少年研学团队等30余人次,整理访谈资料5万余字,拍摄纪实照片200余张,形成13篇详实的实践日志。通过数据分析,团队发现红色场馆虽已成为青少年教育重要平台,但仍存在传播形式单一、互动性不足等问题:部分展品仅靠文字说明,难以吸引青少年注意力;研学活动多为“走马观花”,缺乏深度参与环节。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创新提出“三维优化方案”:在内容设计上,开发“红色剧本杀”“英烈书信诵读会”等互动项目,让青少年在体验中感悟历史;在资源整合上,串联鲁迅公园、海军博物馆等场馆,设计“思想启蒙—国防教育—英烈缅怀”主题路线,打造沉浸式研学闭环;在传播方式上,制作“红色青岛”系列短视频,通过动画、访谈等形式,在社交平台传播红色故事。
  
  实践临近尾声,团队成员在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纪念碑前举行简短的宣誓仪式。“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的誓言铿锵有力,回荡在纪念馆上空。团队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不仅让我们读懂了青岛的红色过往,更让我们明确了青年的责任。未来,我们将继续做红色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让更多人看见红色青岛的魅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