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探红色旧址解码金融初心 承井冈精神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
    来源:冀召阳
2025年9月1日,会计与金融学院“井冈红·金融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紧扣“井冈山红色金融政策对乡村振兴的历史借鉴——基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视角”核心课题,在拿着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的介绍信,循着革命先辈的实践足迹开展实地研学,在凝视历史遗存、聆听岁月回响中拆解红色金融的底层逻辑,为当代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寻根溯源、锚定方向。
  驻足承载革命记忆的旧居,书桌旁一盏煤油灯映照出“从实践中来”的调研传统。讲解员介绍,革命先辈当年在此居住时,常与农户促膝长谈,细致记录春耕缺种、秋收卖粮的实际困境——这恰是红色金融“需求导向”的源头。实践团成员深刻意识到,当年苏区推出“小额农贷”,并非凭空设想,而是基于对农业生产周期、农户资金痛点的精准洞察;如今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更需延续这份“扎根田间听需求”的务实作风,避免金融服务与农业实际“两张皮”,让金融资源真正嵌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链条。
  穿行于孕育坚韧精神的竹园,挺拔的翠竹不仅承载着井冈山的自然灵韵,更成为实践团解读红色金融精神的隐喻。当年红色金融在国民党经济封锁下逆势生长,恰似竹子深扎岩缝、节节向上:没有现代化造币设备,就用土法铸造“工”字银元;缺乏运输工具,就靠人力背运货币支援偏远山村;面对农户对信贷的顾虑,就用“贷粮还粮”的实物模式打消担忧。这种在困境中创新、于坚守中突破的精神,正是当下破解农业融资“周期长、风险高、抵押难”的关键——既要借鉴红色金融“灵活适配”的智慧,开发符合农业特性的金融产品,更要传承其“不畏难、不避险”的韧劲,打通金融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
  在见证红色金融起步的造币场所内,锈迹斑斑的造币模具与成色饱满的“工”字银元展品,勾勒出红色金融体系的雏形。实践团成员围绕“工”字银元的发行逻辑展开深入研讨: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控制发行量、保证纯度”的技术细节,更在于“锚定农业生产、服务民生需求”的制度设计——银元与粮食、农具等实物挂钩,既稳定了根据地物价,又避免了货币贬值对农户利益的损害,本质上是构建了“金融-农业-民生”的良性循环。这一历史实践为当代提供了重要启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给钱”层面,更要通过制度设计,让金融成为连接生产资料、市场需求与农户利益的纽带,比如探索“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信贷”“土地经营权抵押+农业产业链担保”等模式,实现金融与农业的深度耦合。
  在象征革命精神传承的广场上,火炬雕塑矗立眼前,实践团成员在此凝聚研学共识:井冈山红色金融的价值,从不只是历史陈列,而是一套可借鉴、可转化的方法论——“以需求定方向”的服务逻辑、“以创新破难题”的实践智慧、“以民生为根本”的价值追求,这三大核心特质,正是新时代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与行动指南。
  未来,实践团将以此次旧址研学为起点,进一步梳理红色金融与农业发展的关联经验,将“工”字银元的稳定逻辑、转化为适配当代乡村的金融解决方案,让跨越近百年的井冈山金融智慧,在助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征程中焕发新的时代力量。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