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以竹为楔,以行致远——浙江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夏日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
    来源:陈翔
    
  作为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的队长,我有幸带领团队开展了以“到竹林里,到山海间,到乡振需要的地方去”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段为期两个月的实践,不仅是一次走进乡村、认识乡村、服务乡村的过程,更是一次自我成长与团队磨合的深刻历练。
  初到安吉景溪村,我们被眼前的生态底色所震撼:连片竹林、清澈溪流、错落民居,共同勾勒出江南山水的诗意画卷。但在进一步走访中,我们也清楚看到村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闲置房屋与公共建筑较多,空间利用率偏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特色业态;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不足,难以满足村民多元需求。这些问题提醒我们,乡村振兴不仅依赖资源禀赋,更需要科学的规划与创新的路径。
  在调研与方案构思的过程中,我们尝试将课堂所学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团队以“学校—原型—触媒(SAC)”模式为框架,从“一屋一院一竹林”的空间原型出发,提出“竹楔补阙”的更新思路:通过小尺度的触媒介入,将闲置民居转化为竹文化工坊、研学课堂和休闲驿站,既延续了传统肌理,也注入了现代功能。作为队长,我深刻体会到,“触媒理念”并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以小博大、以点带面,通过渐进式更新实现产业、空间与生活的联动。这种理念让我重新理解了“乡村改造”的真正价值。
  另我最难忘的,是与村干部和村民的多次交流。村民希望老房子能重新焕发活力,希望竹产业能升级为村庄品牌,更希望孩子们能在家门口看到发展希望。这声音让我认识到,规划工作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队长,我努力在团队与村庄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让我们的设计既有学理支撑,又能回应民意诉求。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修改,都是理论与现实的磨合,也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回顾整个实践,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触媒理念的深度理解,更是对团队协作与领导力的感悟。在方案制作与反馈调整中,我看到了团队成员各自的成长,也见证了从专业知识到实践落地的全过程。青年力量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乡村的全貌,但只要每个人都付出一份心力,就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动力。
  这次实践让我更加坚定了在乡村振兴与景观规划领域深耕的决心。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带领团队,将“到竹林里,到山海间,到乡振需要的地方去”的初心化为持之以恒的行动,把所学所悟不断延伸,让更多乡村因青年力量而焕发新生。
责编:周云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