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深研禁渔成效青春献策生态修复
—武昌工学院学子对话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共探长江保护实践
为深入探究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的基层实践行动与生态修复成效,7月4日,武昌工学院团委“‘江’心比心,‘渔’你同行”三下乡暑期调研团队走进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以“座谈+研讨”形式与该局专家展开深度交流,聚焦禁渔执法行动、生态修复等核心议题,以青年视角解读长江生态保护的荆州实践。
政校对话:政策落地的“荆州答卷”全景呈现
座谈会上,河道局团委李书记对调研团队表示欢迎,表示召开此次座谈会既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深入了解长江荆州段禁渔工作的平台,也是河道局向高校师生学习、交流、听取意见的宝贵机会。希望武昌工学院的同学们通过此次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活动,能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观察深度融合,深刻理解“十年禁渔”的重大生态意义,切实感受荆江儿女守护母亲河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

图为李书记主持座谈会杨思航摄
随后,河道局政策法规科容科长详细介绍了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总体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他表示,禁渔工作是“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工程,长江十年禁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是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修复的现实需要和重大举措,是河道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构建了“宣传、巡查、劝导、联合执法”四位一体的常态化工作模式。通过悬挂设置永久性标语、组织志愿者发放资料等形式开展常态化宣传;依托沿江的55个管理段、465名岸线管理员开展每周巡查;联合农业农村、海事、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对违规垂钓、非法捕捞等行为依法处置。

图为容科长介绍禁渔相关工作杨思航摄
容科长介绍,经过五年的努力,禁渔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长江荆州段非法捕捞现象显著减少,部分水域生态逐步修复,水草重现、水质化学指标改善。但当前仍面临巡查水域点多面广、违法捕捞和违规垂钓隐蔽,部分群众不配合等挑战,需持续完善跨部门联动机制。
思维碰撞:青年学子直击禁渔一线痛点
“跨部门联合执法中如何协调职责分工?”“青年群体能以何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座谈会上,调研团队成员围绕禁渔执法细节、生态修复技术内容、公众如何参与等核心问题与河道局专家展开深度研讨。针对“执法权限”问题,河道局政策法规科负责人解释道:“河道管理局主要是依法保护水工程,对违规垂钓和非法捕捞行为无直接法定处罚权,需移交农业农村局或公安机关处理。为此,我们建立了‘巡查-劝阻-移交’闭环机制,2024年以来累计联合执法10余次,没收违规渔具300余件。”

图为团队成员询问禁渔相关问题杨思航摄
谈及生态修复难点,专家团队以1998年抗洪精神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长江生态治理的历史与现状:“从‘重开发轻保护’到‘共抓大保护’,长江生态修复是长期工程。当前我们通过水利工程生态化改造、堤防植被修复、非法码头岸线整治、滩岸固体废弃物治理、排污口溯源监督等举措,逐步改善流域环境。”团队成员还就“禁渔政策如何触达老年群体”“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沿岸渔民生计”等议题提出疑问,河道局专家结合基层实践一一解答,现场了解到“政策落地需兼顾刚性约束与柔性服务”的现状。

图为团队成员与专家团队观看抗洪纪录片杨思航摄
青年担当:从座谈认知到实践转化
座谈会后,调研团队向河道局递交《青年视角下禁渔政策传播方案》,提出三大创新举措: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禁渔科普微课堂”,以动画形式解读“一人一竿一线一钩”等政策细节;融入98抗洪精神等元素,设计“长江生态守护”主题校园文创产品(如环保书签、宣传海报);发起“江豚守护者”校园公益行动,组织学生参与江边垃圾清理与政策宣讲。方案获管理局宣传部负责人采纳,并达成“建立长期合作,提供实践平台机制”意向。

图为调研团队向管理局递交创新举措杨思航摄
荆州市河道管理局在总结发言中寄语学子:“长江保护不是‘独角戏’,希望同学们将专业所学转化为生态保护的‘青春方案’,成为禁渔政策的‘翻译官’和‘扩音器’。”据了解,调研团队后续将开展渔民深度访谈、发放千份调查问卷,形成《长江荆州段禁渔政策绩效评估报告》,从青年视角为地方生态治理提供决策参考。
“当学生们拆解禁渔难题时,他们已从生态保护的‘旁观者’成长为‘参与者’。”团队指导老师邓思瑶表示,此次座谈让青年学子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未来将推动更多“产学研”融合实践,让青春力量汇入长江大保护洪流。
此次专题座谈会搭建了政学研协同的创新平台,不仅展现了长江禁渔的“荆州智慧”,更激发了青年群体参与生态治理的创造力。随着“十年禁渔”政策持续推进,政校携手、全民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将在长江流域逐步形成。

图为团队成员与长江河道管理局大合照翁敏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