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学生网,社会实践报告投稿平台
今日大学生网

川沪学子共赴泸沽湖 禁毒防艾宣传走进木垮村

发布时间:2025-07-11     阅读

  7月6日清晨,木垮村的炊烟刚刚升起,两支实践队的32名队员已分成8个小组,带着沉重的物资箱走向村巷深处。每组配备1名西昌学院的彝语翻译队员和1名上海交大的资料整理队员,这样的组合让走访效率大大提升。在村民阿依家的院坝里,西昌学院队员粟思乔用彝语逐句解释问卷内容。"毒品的种类有哪些?""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吗?"粟思乔轻声询问,西昌学院队员谭帆则在问卷上快速勾选答案,遇到老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粟思乔就用"不干净的针管""不好的亲密接触"等通俗说法替代。
  
  "这个本子上的红丝带是什么意思?"10岁的摩梭族女孩阿果指着队员们发放的笔记本问道。西昌学院队员何强拿起笔记本,指着封面上的红丝带图案解释:"这是防艾的标志,就像给健康上了一道锁。"他边说边从物资袋里拿出一套彩色画笔:"答对问题就能领这套画笔,要不要试试?"阿果立刻点头,在何强的引导下,她不仅说出了三种艾滋病传播途径,还主动要求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弟弟听。这样的互动场景在三天的走访中不断上演,队员们带来的200套学习用品和200份生活用品,成了激励村民参与宣传的"催化剂"。
  
  何强向小女孩解释笔记本上的图案。谭帆摄
  
  针对村里老年群体视力差、识字少的特点,实践队专门设计了"口述代填"服务。7月7日下午,在木垮村中心,65岁的沙马婆婆走在乡间小道上,听西昌学院队员唐思盈用彝语念问卷题目。"您知道共用针管会传染艾滋病吗?"唐思盈问道。沙马婆婆摇着头说:"以前只知道生病要打针,不知道针管还能传病。"唐思盈便举例子:"就像家里的碗,别人用过不洗干净,您肯定不愿意用,针管也是一样的道理。"旁边的西昌学院队员罗英则在问卷上认真记录,遇到关键信息还会用红笔标注,这些标注将在后期汇总时作为重点分析数据。
  
  唐思盈问问题罗英代填调查结果。江雪摄
  
  在入户走访中,队员们还发现不少家庭存在认知误区。7月8日上午,在村民俄底家,俄底的妻子认为"艾滋病患者都生活不检点",上海交大队员赵雨桐立刻拿出宣传册上的案例解释:"有位农民因为车祸输血感染了艾滋病,他也是受害者。歧视比疾病更伤人,正确的做法是关爱他们,同时做好防护。"俄底在一旁听着,默默接过妻子手里的宣传册,用粗糙的手指划过上面的彝文说明。这样的观念转变,正是队员们最想看到的成果。
  
  木垮村村委会书记感慨地说:“这些大学生们来得太及时了,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有用的知识。希望以后能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村民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西昌学院理学院青艾先锋暑期社会实践队队长表示:“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禁毒防艾的宣传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会把这次活动的经验总结好,未来继续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昌学院实践队指导老师余力表示,与上海交大的合作让宣传活动更具深度:"他们带来了更系统的调研方法,我们熟悉当地语言文化,这种互补让活动效果超出预期。"上海交大团队负责人则认为,基层实践是最好的课堂:"村民们的真实需求,比书本上的理论更鲜活。未来我们还会继续开展这样的校地协作。"
  
  在木垮村四合院里拍照。罗英摄
  
  此次西昌学院理学院与上海交通大学团队联合开展的禁毒防艾宣传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木跨村村民的健康意识,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到乡村建设和公益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谭帆

作者:谭帆    来源:西昌学院
责编:周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 “细访崧城”:深入调查崧厦街道居民生活现状与需求——“越织崧居,古埠新生”暑期社会实践
  • 梳理思路,整装再启程:浙理工科艺学生探索上虞崧厦街道更新之路
  • 葡萄架下话振兴 校企共谋新篇章——合肥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农支农实践纪实
  • 闽南师大:探剪瓷雕遗韵,拓新文旅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