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的微观奥秘遇见生活的环保实践,便能碰撞出知识与责任的火花。高校学子走出校园、深入社区,以趣味实验为桥、以实用知识为引,让科学不再遥远、环保融入日常——这既是实践育人的生动探索,亦是服务社会的温暖行动。
巢湖学院“我是小小实验郎”实践队聚焦社区小朋友的认知特点,走进宿州市埇桥区三八街道港利社区,开展香蕉DNA提取实验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以可操作、易理解的形式,让小朋友近距离接触科学原理,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香蕉DNA提取:亲手触碰生命的基本物质
志愿者们从小朋友熟悉的香蕉入手,讲解DNA的基本知识:DNA是存在于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记录着生物的特征,香蕉的形状、味道,都与它有关。
实验前,志愿者清晰演示操作步骤:先将香蕉切成小块并捣碎,使细胞结构破碎;再加入洗洁精溶液,溶解细胞中的细胞膜等结构;最后沿杯壁缓慢加入酒精,利用DNA不溶于酒精的特性,使它析出。
实验台摆放着烧杯、香蕉块、滴管等材料,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有的指导小朋友规范搅拌香蕉泥,确保细胞充分破碎;有的负责添加酒精,控制好倒入的速度和量;有的在旁观察,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动作。
小朋友们专注地跟着步骤操作,小手握着搅拌棒轻轻搅动,眼神紧紧盯着烧杯里的变化。当白色的DNA絮状物在酒精层逐渐显现时,他们小心地用滴管触碰,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认真感受着这一来自生命的物质。
垃圾分类:学会给不同垃圾正确分类
结束DNA提取实验后,志愿者们引导小朋友转向垃圾分类实践。他们拿出四色分类容器,清晰讲解各类垃圾的划分标准:绿色容器用于投放厨余垃圾,包括香蕉皮、菜叶、剩饭等易腐烂的有机物;蓝色容器用于投放可回收物,包括塑料瓶、废纸、金属等可循环利用的物品;红色容器用于投放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过期药品等对环境有害的物质;灰色容器用于投放其他垃圾,包括脏纸巾、塑料袋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随后,志愿者们准备了各类垃圾制片,组织小朋友进行分类实践。他们将模型混合放置,让小朋友依次拿起,按照讲解的标准放入对应的垃圾桶中。志愿者在旁观察,对分类正确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对分类错误的及时指出并再次讲解。小朋友们认真对照正确答案,仔细分辨每一种垃圾,将模型准确放入相应容器,操作专注而有序。
活动总结:携手共筑绿色明天
本次活动让望湖社区的小朋友收获满满:通过香蕉DNA提取实验,他们直观认识了DNA这一生命物质,近距离感受了科学的魅力;通过垃圾分类实践,他们掌握了基本的分类标准,学会了正确投放垃圾。志愿者们还组织了成果展示环节,小朋友们展示自己提取的DNA样本和分类好的垃圾模型,清晰讲述操作过程中的发现。这些经历让科学知识不再抽象,环保意识不再遥远,而是变成了可以亲手实践的内容。这些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会慢慢融入小朋友的生活,让他们在成长中更愿意探索科学,更自觉地践行环保——这就是实践活动带来的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