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龙游沐尘畲乡,晨雾漫过黛瓦白墙,青石板路映着朝阳,几只白鹭掠过沐尘溪面,惊起一串涟漪。墙角柴禾堆成深褐墨黑的小山,每根带山林气的柴是畲乡人往返林间的脚印,托住三餐;灶台边女子搅饭,烟火顺墙爬挨瓷砖,煨暖香日子,这烟火里的安稳,是满满的的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7月10日至7月12日,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青旅红途”实践团循着这充满生机的图景,深入衢州龙游县沐尘畲族乡展开调研,在三天的行走中,触摸着这片土地上共同富裕的鲜活脉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红色历史文化展示馆拍摄
溯源:红色基因铸就共富精神之魂
实践首日,团队在沐尘畲族乡红色历史文化展示馆重温峥嵘岁月。泛黄的照片与简陋的工具,无声诉说着沐尘水库建设的壮阔史诗。“当年畲汉乡亲肩挑手扛、不分彼此,硬是筑起了这座‘生命之源’”,讲解员动情讲述。这座由汗水与信念浇筑的水利丰碑,不仅是物质保障,更是共同体意识与红色奉献精神的永恒象征,为今日共富之路奠定了最深沉的精神基石。步入沐尘老街,墙面“革命老区”的红色字样在斑驳砖石间格外醒目。转角处的红色民俗记忆馆内,畲族姑娘的凤凰装缀满银饰,婚嫁时的红绸盖头、陪嫁的竹编礼篮静静陈列,精美的刺绣纹样里,既藏着畲族世代相传的婚嫁习俗,又与墙面上的红色印记遥相呼应,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民族文化与红色基因的交融共生。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讲解红色历史故事
传承:石榴同心凝聚共富治理之力
文化认同是共富的黏合剂。在“山哈会客厅”,绚丽畲服、悠扬山歌、特色饮食展现着民族魅力。采访“石榴红”大妈志愿者团队代表方秋莲女士时,她的话语质朴而铿锵:“我们就像石榴籽抱成团,政策宣讲、调解矛盾、传承文化,样样都干!”这支由一百多位畲汉妇女组成的队伍,将红色奉献精神化为邻里互助的日常实践,成为激活基层治理、促进民族团结的“红色细胞”,筑牢了共富路上的情感基石。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方秋莲
践行:两山转化激活共富产业之源
“顺着石板路往上,就是芦坑古村。”双戴村陆文全书记指向山腰,竹林间错落的黄泥墙隐约可见。实践团随他踏着磨亮的石阶上行,陆书记讲述:“这些老房子藏着红色故事——1935年红军挺进师到这时,曾借宿百姓家。当时红军深夜抵达,分散在群众家中食宿,乡亲们主动帮忙;面对反动派威胁,红军承诺‘房子烧了就重造’,还劝回逃山的百姓。临走时不仅归还物品、照价赔偿,更给每户发了2块银元。”如今,修旧如旧的黄泥房成了红色研学打卡点,游客听故事、住民宿,带火了村里的日子。

图为陆文全书记为实践团讲解双戴村的红色故事
调研途中的浙江三禾酒业有限公司,则是另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酿酒车间里,企业合伙人曾小容领着实践团穿过一排排陶坛:“咱们这云山竹酒,根就在这畲乡的山水里。”
她指着窗外连绵的竹海与稻田说:“原料都是本地的——有机稻米来自高山梯田,富硒莲子采自溪畔莲塘,光这万亩种植基地,就带动了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走进深处的溶洞酒窖,凉意扑面而来,岩壁上凝结的水珠滴落坛口,“这浙西的溶洞气候、弱酸性黄粘土,就是天然的酿酒师。传统固态发酵工艺在这儿施展,深山窖藏让酒慢慢沉淀,既保护了生态,又酿出了独特口感。”

图为卢国文介绍企业制酒过程
在品鉴室,一瓶“封坛酒”的标签格外醒目——上面印着“满月之喜·2023”。“这是畲乡的老传统了。”企业负责人卢国文拿起酒坛,“我们用60多种草药制曲,大师手工酿原浆,就是要留住畲族百年的酿造手艺。现在年轻人结婚、孩子满月,都来这儿封一坛酒,等十年二十年再开,酒里藏着的是日子的甜。”他笑着说,上个月刚有户人家办乔迁宴,带着亲戚来酒窖参观,还体验了封坛仪式,“不光卖酒,更卖的是畲乡的文化和记忆。”从原料到酿造,从工艺到情感,这坛酒里装着的,是绿水青山的馈赠,是畲乡文化的根脉,更是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兴旺的底气。
聚力:校地协同擘画共富发展新篇
收官之日,沐尘畲族乡统战连心馆内思想碰撞。沐尘畲族乡校地企交流座谈会上,沐尘畲族乡人民政府、衢州市民建企业家、实践团师生围坐一堂,共绘未来。
“就本地发展而言,我们更期望聆听青年学生的建议,特别是针对本地发展的痛点,探讨未来的方向。”民建企业家的开场白道出了对青年智慧的期待。
实践团成员王善欣同学率先起身,将几日调研的感悟娓娓道来:“早在粟裕将军领导东南抗战时期,衢州与湖州便已结下红色脉络。如今我们循着这条路走来,看见的是从‘行军红’到‘共富绿’的传承——正是这一脉相承的‘两山’理念,让沐尘的绿水青山持续迸发活力。”她的话语将红色根脉与绿色发展紧密相连,引来阵阵点头。
“畲族的凤凰图腾不仅是文化符号,更能成为美育的鲜活教材。”实践团成员蔡似成接过话茬,他结合畲族传统纹样,提出将美育融入乡村发展:“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能让文化活起来。就像‘二手玫瑰’用新摇滚演绎传统,我们或许可以尝试‘乡村摇滚’‘乡村微电影’,让畲歌与现代艺术碰撞,让更多人看见畲族文化的青春模样。”
“乡村的未来,正需要这样的创新活力。”沐尘畲族乡吴委员笑着回应,“年轻人的新视角,就是激活传统文化、驱动生态产业的‘金钥匙’,欢迎你们常来,把智慧留在这片土地。”
座谈会上,红色研学路线的沉浸式设计、三禾酒业“生态酒 + 非遗体验”升级、高校智库助力农产品电商营销……具体而微的构想渐渐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

图为沐尘畲族乡人民政府、衢州市民建企业家与实践团交流总结
沐尘三日,碧水为凭,青山作证。从水库丰碑上的红色初心,到产业振兴中的绿色实践;从 “石榴红” 志愿者的丹心奉献,到校地企协同的创新蓝图——沐尘畲乡的共富之路,是一条精神传承与生态发展双轮驱动、民族团结与多方聚力交织并进的康庄大道。实践团成员在此深刻领悟:共富之果,生于红色沃土,成于绿色耕耘,盛于万众同心。
通讯员:吕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