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普化学实验知识,激发小朋友们对于化学的热情,2025年7月9日,安徽师范大学化材学院赴南陵县“研析民生,科润皖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芜湖市香格里拉社区开展科普志愿活动。动用生活中常见到的安全材料,为孩子们展示化学的魅力。
门捷列夫的“元素笔记”:化学启蒙课里的安全智慧 “150多年前,门捷列夫在整理元素周期表时,早就为我们记下了这些‘老朋友’的脾气——比如氯,既能帮自来水消毒,聚集太多又会变成‘隐形杀手’。”7月9日,香格里拉社区活动室里,蒋超指着屏幕上滚动的元素周期表投影,将氯与砷的故事娓娓道来。视频里,实验室镜头与生活场景交替闪现:氯在水厂消毒车间冒泡的画面刚过,便是“密闭空间慎用含氯消毒剂”的温馨提示;砷的历史故事讲完,立刻接上“识别霉变食物中隐藏风险”的科普。蒋超的解说不疾不徐,把元素的双重性拆解成易懂的道理:“就像我们身边的东西,用对了是帮手,用错了可能添麻烦,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其实就是一本‘安全使用说明书’。”
孩子们支着下巴听得专注,偶尔有人举手:“家里的消毒喷雾要怎么用才安全?”“发芽的土豆是不是也有这种‘坏东西’?”问答间,那些藏在周期表里的科学知识,悄悄变成了能装进书包的生活智慧。
彩虹雨:量筒里的“密度剧场” 蒋超把量筒放在桌上时,食用油在里面晃出细密的波纹,几滴红、蓝、黄的色素悬在油层中间,像被冻住的光斑。“看好了,这可不是普通的‘雨’。”他话音刚落,李浩宇轻轻敲了敲筒壁,最先有滴红色“噗”地坠向水底,拖着长长的色带在清水中散开,紧接着,蓝的、黄的也跟着往下跳,有的快如流星,有的慢似飘丝,在透明的筒身里织出晃动的彩帘。
“它们在比谁‘分量’重呢。”蒋超指着分层的液体,声音里带着笑意。孩子们的视线追着下落的色彩,有人数着“红的落得最快”,有人盯着油和水的交界线发呆。当最后一滴黄色素沉入水底,李浩宇拿起两只烧杯:“就像这杯沙子比棉花重,液体的‘轻重’,让这场雨有了快慢不同的脚步。”量筒里的彩色还在轻轻晃动,油层依旧清亮地浮在上方,像给这场微观的“天空倾倒”,划了道分明的界线。
牛奶珊瑚:餐盘里的“海底绽放” “牛奶珊瑚”实验同样精彩。团队成员吴家豪和毛宇鑫在浅盘里铺好牛奶,滴入三色色素后,用蘸了洗洁精的棉签轻轻一点,原本静止的色素瞬间“活”了过来——红色向边缘铺展,黄色鼓出圆斑,蓝色伸展出细枝,在表面张力作用下缠成珊瑚状,时而张如枝桠,时而绽若花朵。“像海底的彩虹珊瑚!”孩子们凑近观察,有的还在大学生指导下动手操作,浅盘里的色彩随动作不断变幻,活动室里满是欢声笑语。
熔岩灯:瓶中的“火山奇遇” 透明玻璃瓶里,食用油静静躺着,底下是层清亮的水。朱佳揭开泡腾片包装时,李浩宇已经举起瓶子让孩子们看清分层:“火山要‘喷发’啦。”一片泡腾片投进去,先是沉到瓶底,随即冒出细密的气泡,像群白色的小鱼驮着它往上窜。穿过水层时,油里突然绽开团彩色——那是提前滴入的色素被气泡带着翻涌,时而凝成粗壮的“岩浆柱”向上冲,时而碎成细小的“火粒”缓缓下沉,在油与水的交界线处撞出细碎的彩光。
“哇!”孩子们的惊叹声浪比刚才更高,有人踮脚数着上升的“岩浆团”,有人盯着瓶壁上挂着的彩色痕迹。朱佳轻轻晃了晃瓶子,泡腾片的气泡更欢了,瓶中仿佛缩着座活跃的火山,用咕嘟咕嘟的声响和翻滚的色彩,把化学反应的奇妙,变成了一场看得见的“地质奇观”。
这场趣味实验活动,用牛奶里的斑斓、量筒中的彩虹、瓶内的“火山”,把课本里的科学原理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奇妙。当孩子们看着色素在牛奶上绽放、“岩浆”在瓶中翻滚时,科学的“高冷”外壳被悄悄打破——原来那些看似深奥的知识,就藏在厨房的瓶罐、手边的水杯里。
科学启蒙从不是生硬的公式罗列,而是让孩子们在亲手操作中观察、在惊叹声中思考。此刻,他们眸子里闪烁的好奇,攥在手心的实验纸条,都是对“为什么”的向往。这份藏在欢声笑语里的探索欲,终会像今天瓶中升起的“熔岩”,成为未来丈量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