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7月11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智造乡情·颐居乡隅”暑期乡村活化实践队的14名队员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陕西省商洛市景村镇王涧村开展调研活动。
我们从学校出发,乘坐大巴车前往目的地,去往村子的这段路,不得不让人感叹路边那快要溢出的绿意。一路相伴的是窗外连绵的大雨,然而临近村口时,天空豁然开朗,雨过天晴的美好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这便是我对王涧村的第一印象。
安顿好行李后,我们便去村里的饭馆吃饭,由于前一天抵达的时间较晚,大家便利用这段自由活动时间在村中漫步,在走走停停中提前熟悉这片土地。
第二天,期待已久的实践任务如约而至。对这个特别的王涧村的进一步认识是通过村干部的叙述,我们在党群服务中心集聚,双方都为这次的见面感到激动。
整合好会议的相关信息,我们便正式踏上实地调研的征途。作为初次调研的新手,手忙脚乱在所难免,“张冠李戴”的笑话也是时有发生:有时候将照片中拍摄的烟草误记为“菜地”,对着远处的桔梗叫它为“薰衣草”。既有被尽责的家犬惊扰的窘迫,也有被温顺的家猫吸引的趣事,这些插曲为我们的调研之旅平添了几分生动的色彩。第一天的工作虽然忙碌却格外的充实。渠水缓缓流动,映照着低垂的树叶,映照着蓝天白云,也映照着我们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

图为实践队队员调研途中照片。通讯员姚立欢供图。
这里的村民都很朴实、热情。看到我们这支庞大的队伍,路边的爷爷奶奶会特地走出家门跟我们交谈,他们说着我不太能完全听懂的陕西话,我只好努力地、试图理解他们的意思,他们当然看得出我的窘迫,也会将心比心,尝试说普通话,我们都在为这一段段的交谈展现彼此的真诚。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原本沉重的脚步总能因为村民们的关心变得轻快起来。好奇的询问村民家门前堆放的东西,总能得到热情的回应。“进家里坐坐,饭菜刚刚做好,快进来吃!”叔叔把我们当作客人,作为主人的他,用心地尽着自己的地主之谊。“快休息一下。”随后阿姨就顺手递给我们几瓶水,搬出几个椅子,还用抹布仔细擦拭干净,让我心头暖意融融。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村民交谈。通讯员薛子康供图。
借助无人机航拍设备,我们得以俯瞰整个王涧村的全貌。村落似一幅平铺的田园织绵,错落的房屋如散落的棋,红顶灰墙点缀在葱绿的绿意间,蜿蜒的道路如丝带穿梭,乡间的烟火和自然的意趣都被缝进这方天地。

图为实践队利用无人机设备记录乡村格局与环境特征。通讯员张祎晗供图。
我们用脚步,丈量王涧村的每一寸土地,我们用双眼,饱览村落里的每一帧风景。田埂边遇见的憨态可掬的稻草人让我们欣喜驻足,路边摇曳的野花装点着调研的的每一天。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归途。王涧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连同村民们的笑脸与乡音,都已经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间。这段乡间的种种相遇,于我是成长路上最特别的馈赠。田间地头与村民们促膝长谈,潜移默化的拓展我的认知边界,滋养着我的学术理想。老师的言传身教,亦师亦友的指导方式让我获益良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在协作中增进友谊。
当晨露再一次打湿田埂,我们又将出发,带着这一程的收获,走向更远的地方。

图为实践队与村干部在王涧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通讯员王迪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