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农学院“贞心丰行”实践队与对门山村铜鼓文化传人进行深度访谈交流
为深入挖掘对门山村民族文化特色,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助力民族文化的繁荣。7月16日,“贞心丰行”实践队走进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与余氏家族后人余雁平和余雁伟进行了交流访谈。
对门山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特色村寨,居住着汉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3%。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先后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等多项殊荣,并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对门山村
余雁平是对门山余氏家族的后人,如今已有80高龄,在族中威望较高,对铜鼓文化也有深入的了解。在交流中,实践队了解到,对门山村的余氏家族是蒙古族的后代,其铜鼓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是从唐末年间传下来的。铜鼓原本是战鼓,如今主要用于丧葬仪式和布依族的“正月十五”“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十五”等节日庆祝。“铜鼓十二调”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有音乐“活化石”之称。2006年,“铜鼓十二调”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队访谈余雁平
余雁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鼓十二调”第十代传承人,也是2015年退休的对门山村的老村支书,他向实践队成员详细介绍了铜鼓的用途、纹饰以及铜鼓十二调的内涵。铜鼓十二调由十二段核心谱式组成,节奏舒缓,过去主要依靠家族口传心授,如今在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蒋英的帮助下,已经编译出了鼓谱。实践队还了解到,在铜鼓的传承过程中,传统上遵循“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族式传承原则。然而,现在铜鼓的传承已经对外开放,只要有人愿意学,都能有机会接触和掌握。尽管如此,铜鼓的传承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实践队访谈余雁伟
此次交流访谈,让实践队深入了解了铜鼓文化背后的故事,同时也看到了铜鼓在传承过程中的困境,为实践队在探索铜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对门山村的以铜鼓为代表的文化传承,为助力对门山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贡献力量。
文字:宋玉英
摄影:骆靓靓